网约车应出现更多“大庆模式”

作者: ■江德斌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完善新业态信用体系,规范平台经济参与者行为。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负责人蔡团结表示,交通运输新业态近几年发展迅速,每天网约车的订单量是2000万单,为民众出行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新业态需要量身定制监管方式,不能按照传统的方式来管理。
    近年来,网约车、共享单车、汽车分时租赁等交通运输新业态发展迅猛,弥补了传统运输的空白和不足,很快就在全国普及开来,并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其中,网约车是交通运输新业态的典型代表,市场规模最大,也最受各方关注。如今网约车合法化已满3年,每天订单量高达2000万单,平均搭载1.5人,每天为3000万市民提供出行服务,形成了庞大的刚需市场。
    然而,由于各地网约车准入门槛过高,导致合规数量太少,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截至2018年7月,合规网约车数量是17万辆,占网约车总量的0.54%,合规司机数量是34万人,占司机总量的1.1%。如此,意味着绝大多数网约车、司机均处于灰色地带,严苛监管与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冲突,给行业埋下了隐患,影响用户的体验。
    近年来,在对网约车进行管控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网约车供应量大幅减少,使得几年前略微好转的“打车难”问题再次出现,巡游出租车恶意抬价、“黑车”泛滥的问题又再死灰复燃,令民众抱怨连连。最极端的例子如锦州市,其规定网约车不针对个人车主开放,只面向从事网约车经营的平台公司,迄今没有一家网约车平台获得资格,导致锦州市至今没有合法网约车服务,市民出行非常不便。
    而另一面,部分地方受到市场需求的推动,严苛的网约车准入门槛露出松动迹象,近一年来,全国有15个城市修改了网约车管理办法,其中多个城市降低了车辆准入门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约车合规性的发展。今年6月,大庆市成为首个变办证为备案的城市,网约车无需变更为营运车辆性质,且没有任何车型限制和数量限制,从而令网约车实现完全市场化,彻底激活了网约车行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市民的出行问题。
    网约车“锦州模式”与“大庆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分别代表了各地对于共享经济的两种不同的态度,锦州代表“行政管理”导向,大庆则代表“市场需求”导向,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结果。显然,根据《意见》及交通运输部的态度,“大庆模式”是市场经济的典范,更符合新业态的发展趋势,能够有效促进行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各地应落实网约车“包容审慎”的监管要求,鼓励出现更多“大庆模式”。
    诸如网约车、共享单车、汽车分时租赁等新业态,都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拥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基础,本身就应以市场化经营为主导,通过市场竞争解决出行需求、服务质量等问题。因此,各地政府应遵循《意见》,优化完善准入条件、审批流程和服务,打破“玻璃门”和“旋转门”,为平台经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营造新老业态融合发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统筹平衡新老业态的关系,寻求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