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内生动力要围绕“人”做文章
作者:
■何翠云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如中美贸易摩擦等等,导致出口疲软,在这样的外部经济环境下,加强消费、增加内需尤为关键,此外,减少经济对外依赖度,建立内需型经济也成必然趋势。
加强消费事关广大民众的可支配收入,而增加内需,则涉及到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当前,加强消费,增加内需,有两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其一,随着物价上涨,以及货币相对贬值,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消费,而是保值;与此同时,教育与医疗等巨大支出,也让人们的消费意愿不会太高;其二,近年来,政府一直致力于稳定就业、降低个税等诸多措施,以期增加民众收入,提振民众的消费能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零售业、旅游业、服务型消费等经济数据向好,但仍难以带动整体消费水平上升。
从加强消费、提振内需的角度来解决当前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要抓住当前社会经济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就是民众收入分化,涉及各行业收入分化、城乡社会基本保障等支出的差异等等。有专家指出,提高没有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庞大数量的人口收入,将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动能。显然,解决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还在于不断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做到真正地藏富于民。可以这样来理解,只有不断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才可能真正建立起内需型经济,也才可能不断促进并完成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转型。因为没有消费,投资就成为了无本之源。
提振内需、刺激消费的前提是有效消费人群的存在,如果有效消费人群不足,那么,刺激消费就难以见效,因此降低个税等措施对提振内需、刺激消费、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作用是有限的。不断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不断扩大有效消费群体,才是长远的解决之道。
经济内生动力,不仅事关消费,而且事关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更关系到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人才以及市场环境经济效率等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促进民间投资、产业结构转型、鼓励创新创业以及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如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各地第三产业服务业持续增强,并逐步成长为当地支柱产业。
谈及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近日指出,人类历史实际上是由科技和规范所推动的。中国肯定是有机会的,中国如果能够致力于科学的发展、市场完整性的发展,那肯定能够给中国人民带来很多裨益。可见,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回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并不断加强科研创新、振兴实业等,与此同时建立并加强市场规范,只有规范的市场才能真正增强人们创新、创业的长远信心。
也有专家指出,解决经济内生动力问题,最关键的是需要激励三类人,即企业家、科研工作者、还有一线政府工作人员。笔者认为,无论是对于企业家进行产权的保护与激励,还是对科研人员给予股权的激励,或者对一线政府工作人员给予经济或职业前景的激励,其本质还是不断增强人们的长远信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真正激发了人们对于收获的长远信心,那么,无论是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提振有效消费,还是激励科技创新与创业,加强市场规范等等,这些刺激并增强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措施,才可能真正生效。笔者认为,归根结底,中国经济内生动力之源还在于建立长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