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柳条变形记:

从柴火棍到摇钱树

作者:
    高档的中式家具、小巧的木制音响、结实的木地板……难以想象,这竟然是由不起眼的沙柳条加工而成。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沙柳木绿色建材制造基地,一根根沙柳条变废为宝,被制作成各类板材、家具,不仅促进生态沙产业发展,还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
    “别小瞧沙柳条,它纤维含量高、韧性强,实际上很适合加工成木质建材。”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小龙表示,中国木材资源短缺,特别是近些年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将沙柳条制成木质建材,既提升了灌木资源的利用价值,也能弥补国内木材资源匮乏的现实需求。
    走进生产车间,嗡嗡的机器声和木材的清香味混合在一起,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铺装沙柳丝的、打磨木板的、给木板上胶的……分散的沙柳丝经过改性、胶合、压制等加工处理后,便制成了坚硬成形的木质型材,经过深加工,进而变成地板、实木窗、桌椅床具等各种精美的家具产品。
    刘小龙介绍说,拥有沙柳木建材生产技术的发明专利,依托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的平台及人才资源,清研沙柳公司实现了市场化、产业化生产,制成的沙柳木型材密度高、价格低。目前,公司已建成一条年产1.5万立方沙柳木型材示范生产线和年产3万立方米木结构房屋生产线。
    “今年用料大,已经扩展到东胜、杭锦旗等地区。”刘小龙表示,沙柳条的年收购量可达25万吨,带动农牧民增加5000万元收入,同时合作社还可以提供600个就业岗位,帮助农牧民就业增收。
    沙柳条的经济价值提高了,当地农牧民种植、平茬沙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随着沙柳面积不断扩大,当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前老是黄沙漫天,地上啥也没有,现在基本不起风了,也有了牛羊,生态比以前好多了。”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柴火棍到摇钱树,昔日不起眼的沙柳条正成为当地的“绿色银行”,沙柳产业也越做越大,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的新型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之路。(安路蒙李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