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沧海桑田。在白泥井这一方放眼望去处处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上,所有的苦难早已化为前尘往事,留给岁月可供铭刻的,是从海子梁走出去的"能人"、荣民控股集团董事长史贵禄回馈桑梓的传奇,是当地村民们在一片荒漠上干事创业、勤劳致富的热情,更是中国民营企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不断创造性探索扶贫新模式的壮举……
“一回想我们这里过去的光景,就必须提到这段顺口溜——‘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满村光棍无婆姨,有女不嫁海则梁……’一点儿都不夸张,这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陕西省定边县白泥井镇党委书记曹鹏飞,亲切的陕北口音,给人张口就会唱出一段信天游的错觉,他告诉本报记者,在30多年前,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陕宁蒙三省交界的海子梁,还是一片沙漠和盐碱地交错的地方,非常不适合人类生存居住。
历史的长镜头一晃,30年后再来海子梁,干净整洁的村舍,村前村后四通八达的公路,每家农户门前停放的农用车和私家车以及村民脸上掩不住的质朴笑容,足以刷新你对陕北农村的认知。这一方土地,放眼望去处处充满生机和希望,所有的苦难早已化为前尘往事,留给岁月可供铭刻的,是从海子梁走出去的“能人”、荣民控股集团董事长史贵禄回馈桑梓的传奇,是当地村民们在一片荒漠上干事创业、勤劳致富的热情,更是中国民营企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不断创造性探索扶贫新模式的壮举。
“2018年,海子梁村许多农户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8万元。”包海子梁村的白泥井镇党委副书记高培江告诉记者,原来的海子梁乡2002年已经和白泥井镇合并,2011年原周台子乡的4个村又并入白泥井镇,现在全镇下辖包括海子梁村在内的18个行政村,1个移民社区,镇上共有8900多户,户籍人口2.7万多人,但常住人口超过了3.3万人,这里已成热土,吸引了很多外来务工和经商人员。“全镇的农业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不足1亿元,到2018年底增加到20多亿元,其中蔬菜一项销售额就达到了16个亿。”
30年沧海桑田。变化的不只是海子梁的行政设置,更是这个沙漠边缘连片特困地区翻天覆地的面貌。
“去年我们全镇的致富状元张彦顺,纯收入超过了200万元,他们家流转土地种了4800亩土豆,同时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农资和农机服务。”曹鹏飞告诉记者,在白泥井镇,只要你有劳动能力、肯吃苦,你就穷不了。“镇上以辣椒为主的蔬菜产业发展得相当好,现在每天从白泥井拉出去的农产品有6000吨,光辣椒每天就有3200吨。这些都离不开史总这20年不遗余力地帮助。”
四个“五年规划”成就“荣民模式”
“我是从海子梁走出来的,我知道那里的人们需要什么,脱贫攻坚,家乡就是我的主战场。”从2000年开始,在史贵禄的带领下,荣民集团经过近20年的帮扶,修路打井、户户通电、办医院建学校、引进蔬菜良种……累计捐款近2亿元,将白泥井打造成为定边县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基地、羊子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区域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
据记者了解,白泥井镇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一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5个,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和产业强镇示范镇,陕西省政府也将白泥井整镇确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区。
“我们镇现在有30万亩水浇地,全部实现了节水灌溉,90%达到机械化。主要的农作物有辣椒、玉米、洋芋、西瓜。全镇还养15万只羊。”曹鹏飞告诉记者,荣民集团的定点帮扶不只是给钱捐物,更是把精准扶贫当做一项事业,顶层设计、全面布局,让沙漠变良田,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四个“五年规划”,探索出一条以产业扶贫带动贫困地区整体脱贫的“荣民模式”。
第一个“五年规划”,2000年-2005年。
针对全乡薄弱的“家底儿”,荣民集团用了五年时间,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架设100多公里的高压线路,实现户户通电,油灯变电灯;捐资6000多万元,修建公路70多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捐资100多万元,从保加利亚引进辣椒新品种、新技术,从荷兰引进土豆新品种、新技术,同时捐资200多万元,建成荣民光彩农技培训中心,帮助农民掌握科技种植技术。
扶贫先扶智。定点帮扶开始,荣民集团就捐资200多万元建成荣民光彩小学,实现当时全乡12个行政村500多名学生免费就学。此外,按照县级医院标准,捐资600多万元建成荣民光彩医院,为每个村民发放免费就医卡,实现全乡农民看病全免费,同时为全乡每个村民每年体检一次,并建立医疗档案。
“直到今天,史总每年为光彩医院及光彩小学补贴达80多万元。”曹鹏飞介绍说,经过第一个五年的努力,当时的海子梁乡人均收入由不足500元增加到5000多元,全乡基本实现了农业种植的规模化,农民基本实现了脱贫。
第二个“五年规划”,2005年-2010年。
基本的温饱解决,村民衣食无忧后,接下来的五年荣民集团的目标定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捐资3000多万元,造出了十几万亩高产水浇地,将沙漠变为良田;一次性捐资3000多万元,从山东引进了5000多个蔬菜大棚,农民自筹和政府配套资金3000多万元,又建起了5000多个大棚,全乡实现人均1个大棚,仅大棚一项,每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1万元以上;捐资500多万元,从以色列引进先进灌溉技术,覆盖全乡水浇地面积的80%以上。
到2010年,原来的海子梁乡人均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90%以上的农民由过去居住的土坯房改建为砖瓦房或楼板房,有些农民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洋楼,90%以上的农民买了小轿车。这五年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民由脱贫转向了富裕。
第三个“五年规划”,2010年-2015年。
面对富起来的村民,如何实现他们经济上的持续增收,不断满足他们对生活品质的更高需求,成了史贵禄更为关心的问题。第三个五年,荣民集团的聚焦点主要集中在实施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实现规模养殖,截至2015年养500只羊的养殖大户达到30多户;发展家庭农场,全乡规模500亩的家庭农场达到20多户;做好整体规划,请陕西城乡规划研究院按居住10万人的标准,完成对白泥井9平方公里的小城镇规划;实施移民搬迁,动员1万多名农民入住小城镇,形成商场、超市、餐饮、酒店、农产品交易中心、农村电商平台等社区服务业,解决大量就业岗位。
经过16年的艰苦奋斗,三个“五年规划”实施过后,白泥井全镇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由富裕转向了小康,基本达到了物质文明、生活文明、精神文明,荣民集团的扶贫实践也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荣民模式”,成为我国民营企业扶贫的样板和典范。
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2015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与全国工商联共同发起“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史贵禄和他的荣民集团积极投身其中,启动了他们在定边白泥井镇的第四个“五年规划”。
大爱书写“绿叶对根的情意”
“过去真是穷怕了,现在的好日子想也没敢想的,这一切都来自荣民集团的帮助,我们是发自内心感谢史总。”今年51岁的海子梁村民张利平,全家六口人,承包了200多亩地,主要种辣椒、洋芋和西瓜。
这么多地,忙不过来的时候,张利平最多雇了八九个人来帮忙。他告诉记者,他雇的这些短工大半年时间,每人年平均工钱收入就能达到4万块钱左右。“最近这些天,到了辣椒采摘最紧张的阶段,雇工每天的工钱就得200块左右。”
据海子梁村村支书白光春介绍,他们全村600多户人家,基本上每户都种七八十亩的辣椒,所以也几乎家家都有雇工。
除了家家都有雇工之外,海子梁村民还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家家都有私家车。提到这一点,张利平笑着说,农村人买车也就是个代步,也不会买太贵的。像他就选了辆比亚迪。当记者问起他们全家去年的纯收入,他很保守地回答:“也就五六十万元吧!”
张利平家里有8个大棚,一个大棚去年就有1.6万元左右的收入,再加上200亩地的辣椒等农产品收入,记者给他估算了下,怎么着也有七八十万。面对记者的“小算盘”,张利平腼腆地笑着默认了。
在荣民集团目前正在实施的第四个“五年规划”里,张利平们的收入应该有望实现大幅增加——截止到2020年,再捐款1.5亿元,实现“五大工程”和“三个全覆盖”:建成2平方公里的农村工业园,主要用于农产品深加工、肉食品深加工、农机具生产加工;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更新日光大棚达到1万多个;养500只羊的养殖大户达到100户;500亩的家庭农场达到100户。同时,实现免费医疗全覆盖、农业现代化全覆盖、人均一个日光大棚全覆盖。
“前一段时间,我跟史总又对接了几次,大概确定了三个意向。”曹鹏飞告诉记者,一是荣民集团打算再为白泥井镇西边比较贫困的4个村新修30公里水泥路,目前已经开工了12公里;二是在海子梁村进行就近集中移民搬迁,把分散居住的村民集中起来,以便于给大家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是为家乡再引进一个蔬菜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大家的收入再上一个台阶。“是啊,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也希望精神生活上有提升,史总的计划我们都很期待,尤其是这个新农村样板村镇的建设,让我们也能有空去看个电影,逛个商场啥的,让富起来的农村人也能真正享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张利平对海子梁的未来充满了各种希冀,他眼里闪烁的光,正是“荣民模式”最动人的诠释。
据记者了解,2018年应用“荣民模式”的成功经验,荣民集团为陕西省周至县人民政府捐款2000万元,用于建设11740平方米的移民社区就业工厂。该工厂为周至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1000多户贫困家庭当年即实现就业脱贫。
“‘荣民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当地老百姓的积极参与。”在采访最后,荣民集团董事局主席史贵禄向记者表示,一定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给“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的回信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踊跃投身脱贫攻坚,依靠社会各种力量,不断完善“荣民模式”,提高精准扶贫力度。“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为打好扶贫攻坚战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