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旅业着力做好三份答卷

推进新时代文旅融合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益 提升旅游节满意度

作者: ■本报记者杨联民李刚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日前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局长于秀芬介绍了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有关情况。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在文化和旅游领域表现显著。今年以来,市文化旅游局着重在做好三份答卷上下功夫。
    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旅融合
    近年来,市文化旅游局积极推动落实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咬住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从产业融合、空间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四方面发力,精心描绘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工笔画”,加快将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主要在四个融合上下功夫。
    坚持创新引领,推进产业融合,释放综合产业带动力。着力是推进资源的开发开放;着力是推动文化旅游的夜间消费;着力是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坚持功能提升,推进空间融合,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
    坚持共建共享,推进服务融合,提高市民游客满意度。按照精细化、便捷化、国际化要求,构建“123”公共服务体系,体现上海城市的形象和城市魅力。“1”是打造“城市文化旅游会客厅”。“2”是建好建强社区志愿服务者、讲解员(导游员)两支队伍。“3”是充分发挥城市形象推广、文旅资源发布、文旅移动服务三大平台作用。
    坚持开放互建,推进交流融合,提升城市形象展示度。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文化旅游是篇大文章,是大产业、大民生,也是大平台。上半年,上海市推出“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产品;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今年已共同赴10余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开展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用好用活“节、赛、会”资源。
    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益
    过去几年,上海的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上海正围绕在2019年底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着力完善以“服务目标均等化、供给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专业化、公共服务效能化、管理体系制度化”“五个化”为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织就一张网。夯实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百姓能就近就便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有序推进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充实公共文化新空间内涵。
    运行好一套机制。重点有五方面机制:一是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建立供需对接、市区联动、举手申报、点单采购、绩效评估在内的公共文化供给机制。二是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运作。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机制。加大社会力量参与,促进供给主体多元发展。四是上海市民文化节活动机制。五是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机制。成立“上海市文化志愿服务联盟”,持续培育各级各类群众文化团队。
    搭建好一个平台。以科技创新推动服务方式转型升级,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区域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文化上海云”,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文化云注册用户已超过300万,线上场馆数达3000余家,其中可预约场馆数1200余家,平台的日均浏览量达50万人次。
    大力提升旅游节的满意度
    今年是上海旅游节举办30周年,围绕市民游客“更欢迎”“更喜欢”“更满意”需求,旅游节共推出了7大板块活动,分别是:“开、闭幕式”“旅游精品”“百万市民看大戏游上海”“商旅文联动”“文旅惠民”“长三角一体化”“国际性旅游节庆活动”。围绕上海的全域旅游,向老百姓搭建好吃、好玩、好看、好买、好休闲、好体验的活动和产品。重点推出四块内容:
    一是建筑可阅读大提升。这项活动由四个版块组成:第一是建筑开放,参观形式多样。第二是扫码阅读,提升阅读感受。第三是建筑微旅行,满足多元需求。第四是文创市集,首次集中展示。
    二是夜间文化旅游产品大汇集。今年上海旅游节和上海购物节双节联动,进一步打造优质购物环境、场所。同时,继续办好博物馆夜间展览展示活动。
    三是文旅长三角大融合。
    四是国际大都市大展示。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市,旅游节是一个开放的节日,向世界游客敞开怀抱。在今年的活动安排中,特别推出上海民俗特色旅游活动,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比如举办“一带一路”民俗文化展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