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行业进入“后调整时代”

白酒产量世界第一但国际市场份额却不到1%

作者: 【记者高春颀北京报道】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安全工程白酒大数据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月8日共同发布了《白酒行业蓝皮书:中国白酒企业竞争力指数报告(2019)》。
    报告指出,中国白酒行业已进入“后调整时代”,“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已经逐步形成,白酒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受到抑制。同时,中国白酒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虽然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产量40%,但国际市场份额却不到1%。
    因此,中国白酒行业需要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竞争力指数的指导,使得白酒企业通过不同途径提高自身竞争力进而提升整体行业竞争力。
进入“后调整时代”加快国际化进程
    白酒行业经历了不平凡的70年,中国白酒行业经历了缓慢恢复、高速增长、连续下滑、再次调整等起起落落、上下波动的过程。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反腐等政策的影响下,白酒行业更是进入了深度调整期,进入了白酒行业所谓的“后调整时代”。
    当前,中国白酒行业的明显特征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马太效应”日益形成,一线白酒企业通过产品系和价格带的扩大实现了挤压式增长,中小白酒企业的市场份额被进一步挤压,产品和品牌进一步向一线企业聚焦,中小白酒企业的传统优势和文化特色被削弱和忽视。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竞争失衡状态,不利于中国白酒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蓝皮书指出,虽然我国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日益增长,但中国白酒的地位和作用在国际市场上并未体现出来。据搜狐财经、糖酒快讯、和讯网等相关网站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白酒的产量占世界烈性酒的40%,但是市场份额却不到1%。因此,中国白酒走向国际化是未来中国白酒行业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
市场呈现马太效应两极分化特征凸显
    新常态下白酒市场呈现出高端白酒寡头垄断、中端白酒竞争激烈、低端白酒发展空间有限的格局,两极分化特征凸显。
    在行业低速增长期,大型酒企、名优白酒借助品牌效益仍然能够延续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而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2017年,以茅台、五粮液为首的龙头白酒出现量价齐升的现象,龙头白酒企业净利润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依然保持着持续增长,如贵州茅台集团2014~2017年企业净利润持续上涨,利润从153.5亿元上涨到264亿元,四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9.81%。
    相比之下,中低端白酒的发展明显动力不足,根据欧睿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数据统计,近几年高端白酒的销量增速要高于中高端、中端和低端白酒整体的销量增速。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低端白酒的发展空间将非常有限,尤其是无品牌、低品质的白酒将逐渐失去发展的市场。
四川省白酒企业竞争力居全国首位
    蓝皮书从品牌现实价值、资本运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人力资源能力、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和企业社会责任6个维度构建中国白酒竞争力指数指标体系,将1384家中国白酒企业纳入指标统计范畴。
    分析显示,全国白酒企业竞争力200强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河南省、山东省、贵州省、湖北省、河北省、江苏省和安徽省等八个省份,共涵盖了全国200强中74%的企业,其中四川省拥有白酒企业竞争力排名200强的企业数量为57家,超过全国白酒企业竞争力200强企业总数的1/4,远高于其他省份的数量。
    白酒消费群体老龄化现象凸显
    蓝皮书指出,中国白酒产品同质化,创新能力不足,消费群体老龄化现象凸显,年轻群体作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对于白酒消费的贡献却很少。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白酒企业在开发年轻时尚的白酒产品上一直缺乏较为清晰的产品定位,在口感设计上、营销方式上、包装设计上都没有考虑年轻人的习惯和偏好,缺少专门为年轻人打造的白酒品类。而从长远的发展看,年轻化、时尚化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
    因而,如何真正提高白酒行业的创新能力,优化消费群体结构,在实现白酒个性化、时尚化、年轻化的同时提高酒体的品质,是新时期白酒企业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