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多管齐下应对猪肉价格上涨

作者: ■张璨

    近日,“二师兄”上了国务院会议,成为全国瞩目的明星。这轮猪肉价格飞涨,是非洲猪瘟蔓延、环保整改和生猪生产周期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据市场分析,短期来看,受生猪生产周期以及中秋、十一、春节需求高峰期的影响,高价位猪肉在今年仍会持续;从长期来看,猪肉价格无论是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作用的影响,还是受市场自发调节的价格机制作用影响,都将会归位于合理区间。
    商务部数据显示,8月26日至9月1日,猪肉批发价格为每公斤34.59元,环比上涨8.9%,这已经是猪肉批发价格连续第13周上涨。部分地区涨势凶猛,广东已突破30元/公斤,浙江、福建、湖南、江西等地价格也逼近这一水平,青海、西藏、云南等地则相对稳定,每公斤不足20元。猪肉价的不断上涨,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8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定生猪供应。这也是近年来国务院首次明确要求地方要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同时,各地政府为平抑猪肉价格上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生产,四川、江西、浙江等省甚至纷纷立下生猪产量“军令状”。
    造成本轮猪肉价格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从供求关系的供给侧角度来看,前期的非洲猪瘟蔓延、猪疫苗的缺位,是造成今年猪肉减产的重要原因。猪产生的大量粪便堆积、废气污水排放,加之农业领域对散养户趋严的管理,造成了生猪养殖规模的进一步缩小,在今年趋于生猪生长周期的低潮期。根据西方经济学家丁伯根·里奇的蛛网模型,市场存在自发调节机制,价格高会刺激生产,扩大规模提升产量,一次次调节直到到达均衡点位置,而过高的产量会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商家减产缩小规模,也最终将趋于平衡。今年的高位猪肉价格,也是之前价格过低的商家减产的自发调节机制作用的结果。
    而从供求关系的需求侧来看,每逢佳节来临,都将迎来猪肉需求的高峰期。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会进一步提升对猪肉的需求量。部分地方政府紧急向市场投放国家战略储备猪肉,虽会增加猪肉供给,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国家也积极扩大生猪猪肉的国际进口量且有持续扩大进口,据最新海关数据,2019年7月全国猪肉进口数量为182227吨,较上一个月增长13.56%,较去年增长106.69%;进行猪肉资源的省际跨区调配,将猪肉从价格平稳储量充足的青海等地,调配到需求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那么,如何打赢“猪肉保卫战”,保障老百姓的“菜篮子”呢?笔者认为,首先,从供给角度来讲,猪瘟蔓延态势已得到有效遏制,为生产者生产提供了积极的信号;其次,从环境保护方面,国家的养殖政策应在污染治理与肉价适度涨幅之间取得均衡的取舍,对大型生产者予以财政补贴、技术支持,批量化、工业化处理养殖猪垃圾以减少污染仍是迫切之举;再者,在生产周期方面,鼓励大型养殖厂养殖户进一步提升生产数量,对猪肉需求进行合理预期,国家宏观调控生猪数量与价格。一方面,在短期内对国内生猪市场关键产业环节降税减费,同时,运用扩大进口、释放国家战略储备生猪存量等补充市场;另一方面,扩大与鼓励猪肉替代品的生产,以期缓解猪肉生产的压力。最后,从消费角度来讲,应做好新闻报道及知识普及,令消费者理性消费,不必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