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信用卡涉房交易“闸口”

作者: ■张国栋

    据媒体报道,继商业银行严控消费贷门槛、防范资金违规流向楼市后,信用卡涉房交易也成为银行重点管控的领域。在去年两度调整信用卡房地产类商户交易规则后,平安银行近日又发文强调加强对房产类商户交易管控。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近期也密集下发文件,将信用卡透支等资金挪用于购房纳入整治重点领域。
    这是一个新动向。此前,大部分银行对于信用卡支付购房款只有信用额度限制,并没有设置月度或年度限额。而随着监管政策的升级,信用卡进行房地产类交易的管控或将越来越严格,也意味着信用卡涉房交易的“闸口”将被进一步拧紧,直至完全行不通。比如根据平安银行新规,商家POS机如果是房产类,消费交易不一定能成功,而是有可能会失败。目前房产类商户进行交易时,单月(自然月)不得超过1万元,全年(自然年)不得超过10万元。
    事实上,平安银行并非首家提出对信用卡涉房类交易进行管控的商业银行。记者调查发现,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已对信用卡在房地产类商户消费设置了交易额上限,其主要的原因就是防范用户借道信用卡炒房、凑首付,结果消弱了楼市调控效果。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方面,根据监管要求,购房的首付资金应当为自有资金,因此,非自有资金的消费贷、过桥贷等各类产品均被禁止。而使用信用卡透支支付购房款,实际上具有首付贷的性质,对此理应“喊停”而决不能“放行”。
    同时,银行信用卡的主要功能定位于高频小额消费贷款,而在房地产类商户消费,甚至利用信用卡套现支付购房款的行为,则背离了信用卡功能的设计初衷。如今诸多银行对信用卡涉房类交易进行管控,进一步拧紧信用卡涉房交易的“闸口”,一则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对房地产投机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二则是对信用卡高频小额消费贷款功能的强调。三则坚持“房住不炒”的行动自觉,也说明银行在加强了个人经营贷、消费贷等业务的管理后,对可能出现资金挪用风险的其他环节也保持高度关注,避免出现资金违规进入楼市的行为
    其实,监管对于个人消费性质贷款的用途,多年来一直都有严格要求,并密集下发文件严查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期间成效显著。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监管明令禁止,银行也多次发文控制信用卡房产类交易并出台限额规定,但是信用卡尤其是大额信用卡已成为银行的重要产品类型,如果客户以现金形式取出授信额度,银行是很难追踪其具体资金流向的。
    这提醒银行,在拧紧信用卡涉房交易的“闸口”的同时,对于大额授信类、贷款类产品,应当明确资金用途和实际流向,必要时要求用户提供相应证据材料。对于监管而言,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定期抽查以及穿透式管理,对于在违规贷款项目中伪造、编造关键材料或收受好处费的相关责任人、关联方等予以严厉处罚,形成震慑,切实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