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跃君:“豆腐大王”成长记

作者: ■本报记者庄道秋通讯员邰正荣

    两千多年前,在淮南王刘安的手中,一粒圆滚滚的黄豆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蜕变,成为了滋养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佳肴——豆腐。
    两千多年后,一次偶然的相遇,一位有心人与豆腐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一方小小的豆腐起步,呈现出万千变化,缔造出一个品类众多的豆制品产业王国。
    他就是南京果果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蒋跃君。商海搏击20多年,他依势而动,始终勇立潮头;却又始终坚持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敦厚而诚恳。
    与豆腐结缘
    “都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可我一个人就占了两样。”提起自己早年的经历,蒋跃君总是这么半开玩笑。
    生在宜兴一个“商业世家”的他,自幼便耳濡目染了父辈与堂兄弟们拼杀商场的艰辛与力争上游的豪情。
    上世纪90年代初,少年蒋跃君成功考入了广州海运学校(今广州航海学院的前身),毕业后顺利地成为了一名油轮海员。“我做海员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借着工作的机会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习惯、政治经济制度等,‘开眼看世界’。”
    3年间,蒋跃君搭着巨型油轮,遍游五洲四洋,年轻的他钟爱这样的生活,但他也深知“海上马车夫”并非自己的终极目标。“我的父亲和叔伯都创办和经营着各自的企业,受他们的熏陶,我从小就立下了自主创业的志向。”选择纵横四海,是为了更宏观地认知世界、拓展思维,也是为了更好地磨砺自己的意志;而当“修行”圆满之时,蒋跃君决定回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一展宏图。
    1997年,他辞别了打拼3年的“撑船”行当,成为油运公司第一个下海“吃螃蟹”的员工。
    “初出茅庐,其实并不明确自己该做什么,跟所有的创业者一样,那段时间就是在不断地试错。”辞职后的几年里,蒋跃君在父亲的企业帮过工,也在首都做过“北漂”。他从基层干起,通过两年的努力,成为了法国卡斯特红酒北京销售处的负责人。
    2000年前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蒋跃君在一次展会上“邂逅”了韩国某厂家生产的即时豆腐机,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生产流程完全透明化,可实现即时加工、多样化产品生产的新型机械与我国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以及广大群众对于新鲜、卫生食品的迫切需求形成了高度契合,这其中可能存在着无限的商机。
    蒋跃君当即与韩方厂家代表协商,他向对方阐述了中国南方市场的巨大潜力,并表达了代理经销的意愿,双方遂一拍即合。2000年底,韩方厂家将样机运抵无锡,蒋跃君随之重返江南,开始了新的征程。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韩方的即时豆腐机报价每台高达18.8万元,由于农贸市场密度、居民饮食结构等地区差异,无锡地区单个农贸市场的豆腐日销售额远低于北京地区。面对如此高昂的投资,当地商家纷纷望而却步,即时豆腐机的销售一时陷入了僵局。
    面对商家薄弱的消费能力和韩方虚高的定价,苦闷之际,蒋跃君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即时豆腐机的制造方法并不复杂,与其让韩方企业牵着鼻子走,为什么不自行生产、自主销售呢?说干就干,通过父亲的人脉,他聘请到了一位机械工程师,两人通力合作,最终成功研发出了质量、性能、能耗都不输韩方产品的即时豆腐机,其生产报价仅为2万元。面对来之不易的转机,蒋跃君咬着牙借来6万元,委托厂家首批生产了3台机器。“当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没想到价格一下降,销路也随之打开了。”很快,当地的一名商户以6万元的价格买下了一台豆腐机。成本收回后,蒋跃君信心大增,2001年,他在宜兴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正式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与客户共赢
    大树底下好乘凉。创业之初的蒋跃君明白,想把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须强化与大型商超企业的合作。他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正在飞速崛起的商超新秀——苏果超市。2001年初,蒋跃君带着样机和厚厚的可行性报告以及满满的诚意,与苏果超市展开了协商。由于双方在经营服务范围等方面容易形成优势互补,加之蒋跃君提出的保底销售、额外返利等条件格外诱人,双方的谈判进展迅速。
    “2001年4月6日中午,我突然接到苏果超市一位负责人的电话,他表示苏果超市的一家新门店将于两天后开业,希望我们的设备能够同步进驻。”对于这一段经历,蒋跃君至今记忆犹新,“这位负责人还提出:4月7日上午9点,我想尝到你做的豆浆。”面对这近乎严苛的要求,蒋跃君一口应下。他立即包车送货上门,并组织施工人员连夜进行了机械的组装和调试。“等到各项工作完成,已经是凌晨4点多了。我和工人们就地眯了一会儿,紧接着便开始操作机器,制作豆浆。”上午9点,这位负责人到访门店时,顺利地喝到了热气腾腾的豆浆。他深受感动,也认可了蒋跃君的能力与担当。
    自此,蒋跃君与苏果超市的合作全面展开,其“主阵地”也从无锡转移至南京,并向整个江苏省扩散。“很快,我的设备已经覆盖了苏果超市70%以上的门店,这在苏果超市全部的445个供应商中也是‘独一份’。”
    2006年,就在蒋跃君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苏果超市出台了新要求:超市内所售的豆制品必须由企业供货。原有的合作模式一夜之间被打破了。来不及沮丧和犹豫,蒋跃君当即决定购置土地、建设厂房,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经过近两年的建设,2008年4月18日,蒋跃君的南京果果食品有限公司在南京溧水正式建成投产。
    “最初工厂的订单很少,平均一天只加工600斤黄豆。”蒋跃君明白,当企业完成了由超市合作商到独立生产者的转变之后,原有的超市订单已经很难与企业现有的体量相匹配了。为了拓展销路,这一次,蒋跃君瞄准了各级的农贸市场。他采取加盟专卖店的模式,坚持品牌战略,以质优价廉的产品逐步占领了南京市每一家农贸市场的货架。到2011年,蒋跃君的企业已实现满负荷运转,他不得不扩建厂房,增购设备,将工厂产能扩大至50吨每天。
    与时代共进
    随着电商行业的兴起,传统的商超市场、农贸市场日渐萎缩。面对市场变化,蒋跃君积极探索升级转型新路径,以包容开发的姿态迎接时代浪潮,并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电商时代的工业,本质上是服务业。”蒋跃君说,“企业也好,市场也好,甚至消费者个人也好,都有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找到并解决他们的‘痛点’,就能够打开格局,赢得信任,实现合作,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对接电商平台的过程中,美菜网一位负责豆制品的采购总监在交流中向蒋跃君谈起了豆制品保质期短、运输难的问题。蒋跃君立即组织团队进行科研攻关,研发出了新型速冻技术,确保处理后的豆制品可以经冷链库存、运输1年;为保障冻品运输,蒋跃君还建起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冻品仓库,并开办了自己的物流公司,配备了一百余辆的生鲜物流车,打造出了全国性的冻品交易平台和冷链运输网络。
    平台为基础,单品做突破。为了迎合消费者日渐多样化的饮食需求,重点抢占青年市场和高端市场,蒋跃君和他的团队研发了鲜食腐竹、休闲豆干、芥末豆腐、冰鲜烤红薯、鲜食玉米等多种新品,将公司产品种类提升至300余种。为了让消费者吃得安心,也为了保证企业的供货安全,蒋跃君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购置了9000亩土地,建起了专门的种植基地,用以种植鲜食玉米和非转基因大豆等作物。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基地规模还将扩展至6万亩以上。
    “食品行业不同于高科技产业,实际上只要你认真努力,不怕苦不怕累,就能把事情做好。”针对员工,蒋跃君的第一要求就是勤劳、有责任心。他规定,所有入职员工必须从基层干起,参与生产周期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切实上手,员工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企业,更快地融入这个大家庭。”
    得人心者得事业。称企业为“家”,以“家文化”管理和带动员工,这是蒋跃君的一贯做法。虽然对于生产运营方面要求几近严苛,但在工作之外,蒋跃君则完全是一副谦和敦厚、古道热肠的老大哥形象。他不仅给员工提供了丰厚的薪资、优渥的福利,还经常亲力亲为,帮助员工解除后顾之忧。2008年,南京果果食品有限公司在溧水建厂之处,不少老员工面临着安家难的困境;蒋跃君得知后,主动为他们分析房价走势,鼓励他们趁着房价尚未上涨抓紧买房,并主动出借资金,帮助员工凑齐了房屋首付。此后当地房价逐年增长,员工们获利颇丰,对蒋跃君更是感激不已。
    以诚待人者,人亦诚而应。在蒋跃君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员工们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自创办之初,蒋跃君的企业就鲜有员工离职;2001年跟着蒋跃君白手起家的老员工们,至今仍有一多半活跃在企业的管理、技术等岗位上。商超部的一位员工,因觉得蒋跃君“仗义”“靠谱”,累计带领亲朋好友和八乡四邻300多人加入到果果食品。
    “每一个员工都是我的家人。”蒋跃君感慨,“是他们成就了今天的企业,成就了今天的我。面对他们,我永远心怀感激。”
    如今,作为南京市名副其实的“豆腐大王”,谈起企业的未来,蒋跃君表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南京市豆制品的头号品牌,我们应朝着更大、更高的目标继续努力;围绕豆制品和早餐,我们还将进一步拓展全国市场,不断拓展渠道,研发新品,把企业做大做强。”蒋跃君说,“作为南京‘菜篮子’工程促进会的首届会长,未来我也将一如既往地狠抓产品质量、提升行业标准,着力打造‘菜篮子’产品的追溯平台,助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