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新红利”来袭

首批13家企业获颁最新营业执照

作者: ■何欣荣桑彤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0日正式揭牌。新片区的设立,凸显了中国高举开放大旗的定力,也将为经济发展带来税制、人才等多方面的新红利。
    依法改革空间更大
    商务部部长钟山在揭牌仪式现场表示,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这也彰显了我国推动全方位开放、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张湧说,可以预见,下一步涉及新片区的制度创新,将为新片区建设“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提供法治保障。
    企业居民享资金自由流动便利
    《总体方案》明确,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要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和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从过去的“便利化”到如今的“五个自由”,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方案一大亮点。“五个自由”将带来哪些新变化?从金融机构的热情可见一斑。20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宣布落地首批自贸区新片区普惠金融贷款,为区内3家小微企业提供累计800万元的授信及相关专属综合金融服务。
    在20日的揭牌仪式上,由上海临港集团全资设立的上海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拿到新片区001号营业执照,一期注册资金20亿元。临港集团表示,将抓紧建设临港新片区相关功能区,致力于形成以创新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离岸经济为主的新片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框架。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说,未来新片区在依托自由贸易账户推进资金自由流动和兑换等方面有望取得新的进展。比如,允许个人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展对外证券投资,突破沪港通等渠道式开放的限制。
    对离岸业务实施特殊税制安排
    《总体方案》提出,新片区内要建设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完善新型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投融资服务的系统性制度支撑体系,吸引总部型机构集聚。扩大新片区服务出口增值税政策适用范围,研究适应境外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新片区税收政策。
    此前,一些跨国企业大量的贸易进出口业务在中国,但融资、结算等附加值较高的总部型功能在境外,由此损失了相当多的就业和税收。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综合改革处副处长宋鹏霖表示,纵观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通常实施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境内关外”的特殊政策,其中最核心的“特殊政策”就是以低税负为特征的税收政策,目的是让区内企业与境外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参与国际市场合作和竞争,做大国际业务的增量。
15%所得税率利好高科技制造业
    根据《总体方案》,新片区将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对新片区内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不是临港新片区独有,包括广东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等自贸区均有实施,但覆盖领域各有不同。此次临港新片区聚焦的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集群,有助于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出入境、落户、购房政策调整
    一个区域要发展,人气很关键。根据《总体方案》,新片区将实施自由便利的人员管理。放宽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从业限制,在人员出入境、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等方面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政策措施。新片区内人才“居转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从原来的7年缩短到5年,核心人才进一步缩短到3年。对于非本市户籍人才购房资格,由居民家庭调整为个人。
    区内资金区外使用
    《总体方案》提出,新片区要加强与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支持境内外投资者在新片区设立联合创新专项资金,就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合作,允许相关资金在长三角地区自由使用。
    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之前表示,临港新片区在上海自贸区其他片区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增加了“加强与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带动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等内容。
>>链接
提供两项”特殊”服务
    20日,伴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首批13家企业获颁最新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地址前缀更新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这13家企业包括上海嘉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大数据服务的上海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的中海油融风能源有限公司,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的上海国微芯芯半导体有限公司等,涉及多个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掀开在前沿产业集群布局的新一页。
    据介绍,以打通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和难点为目的,上海市场监管部门为临港新片区发展提供两项“特殊”服务。一是实现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在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探索试行,将企业设立登记的行为性质从行政许可改为行政确认;二是实现全程“零见面办理”,以信用承诺、实名认证、自主申报为核心,推行名称、住所、经营范围自主申报,由申请人对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