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被摘牌,反思应自改制始

作者: ■李富永
    
    最近,乔家大院的5A景区“金字招牌”被文化和旅游部撤下了。
    关于乔家大院被摘牌,其所在的山西省祁县相关人士透露,主要是乔家大院商业气息太浓。一名游客留言称:“院子扩建了不少,改得不伦不类。不想逛了,想出去,找不到出口,到处都是卖东西的摊位,搞得跟迷宫一样。”
    有报道指出乔家大院“高额票价”“管理混乱”“服务水平严重不达标”等问题。比如票价高达138元,该票价是故宫的2倍多,是颐和园旺季时的4倍多。
    游客反映,景区周边环境很差,基本没有规范的配套设施,在景区开饭馆的商家经常站在马路中间揽客,“没有看到导游佩戴导游证,导游看着墙上宣传语讲解,讲解景点半小时但推销购物却花了两个小时。”此外,景区里面还有很多对外承包的商铺,等等。
    乔家大院被摘牌的结局,使它受争议的产权改制往事重新浮出水面,由此也该引发政府部门对公用企业如何改制进行深入反思。
    原来,早在12年前,乔家大院就曾启动过首一轮改制,最终搁浅原因,除了因国有资产折合股份后仅占25%而被举报涉嫌“贱卖国有资产”外,把乔家大院作为资产交由公司经营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规定,最终被国家文物局叫停。但当地显然并没有放弃初衷,改以出让股权的形式继续操作改制事宜。最终在2016年将67.5%国有股权转让给4位自然人。
    现在看来,对文化遗产之类的公共事业按照企业进行改制,虽然不符合国家法规,但是乔家大院改制后出现的问题,还不只是文化遗产是否能够企业化经营的问题,而是改制本身是否设计合理、招标程序是否真正科学、改制后监管是否到位的问题。即便乔家大院不是文化古迹而是纯粹的企业,改制改得不好,也依然会产生“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结果。
    类似乔家大院这样的改制对象,它固然是文化古迹,但同时也具有自然垄断型公用事业的属性。而对自然垄断型公用企业的改制,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别说自然垄断型企业就是处于完全市场化多家经营环境的国有企业改制,都难免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如果要对自然垄断型公用企业的改制,那是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复杂操作过程的,简而言之,首先在出让之前必须设计好制度,比如设计出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目的是既要激发民间经营者的勤勉敬业精神和灵活的机制,又要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随意涨价的侵害;在出让环节必须做到透明、公开和公正,要让所有有意向的投资人都有机会参与投标,通过竞标来遴选最合适的、最优质的投资者;在出让之后,政府仍不能万事大吉,仍要扮演裁判角色,持续监督合同是否得到执行。总之一句话,对自然垄断型公用企业的改制,绝对不是一卖了之那么简单。
    具体到乔家大院的改制,现在看来似乎缺陷很多,其中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就没有。乔家大院只有一个,怎能由其自主定价?2016年改制后的乔家大院迅速走上一味涨价、商业开发挤走文化古迹的道路。2018年在全国景区门票普遍降价的大背景下,山西省曾决定将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景区门票统一降价优惠15%,而在此基础上,太行山大峡谷、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壶口瀑布等部分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还进一步降低。但乔家大院却“自主定价”,门票年年涨,2008年票价为40元,目前已涨到了138元一张。
    通过乔家大院的衰落,既不能说明国有企业不该改制,也不能因此否定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不仅自身经营业绩良好,而且实现了与社会的共同进步或扶助贫弱的作用。但大浪淘沙之下,民营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初创阶段的企业难免走野蛮生长的道路,至于一些不实干的投资者,缺乏长期经营的决心,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以赌博的形式猎取机遇,或者炒房炒地,或者在股市制造波澜借机牟利,等等。这些做法最终难逃双输结局,既伤害了社会,也毁了自身形象。具体到乔家大院的投资者,竭泽而渔虽然攫取了一时的高利润,但一旦金字招牌被摘,固然可以重新赢回,但毕竟要花费更多的心血,教训不可谓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