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网络平台“虚假”问题应从立法入手

作者: ■丁柯元
    
    近日,社交电商小红书APP在各大应用市场突遭下架。8月1日,小红书作出回应,称“已对站内内容启动全面排查、整改,深入自查自纠,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促进互联网环境的优化与提升”。
    细观小红书下架事件,先前并非没有征兆。今年3月,小红书被质疑平台上很多种草笔记出自专业推广公司之手,通过代写代发、刷单刷量的方式推广。4月,小红书被曝出平台上存在大量烟草相关的软文。7月再次被曝出平台存在“黑医美”内容,胎盘素、玻尿酸等国家违禁药品被微商用种草之名销售,甚至流向线下无资质的医疗机构。可谓问题百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对此,小红书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作为回应,小红书发布2019年第二季度社区反作弊报告,平均每天清理机器刷量笔记4285篇、920篇人工刷量笔记,平均每5分钟清理18.6个刷量账号、168个虚假点赞、135个虚假收藏、571个虚假关注。但“虚假”乱象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平台上的虚假内容、违规内容仍然在滋长,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最终遭到下架整改。
    小红书只不过是电商平台虚假泛滥的冰山一角。电商平台上的虚假刷单、虚假好评,微博上的虚假流量、虚假粉丝数,微信公众号里虚假关注量、虚假阅读人数等“虚假”现象早已成为行业的一块顽疾。
    早在2017年,大众点评披露,其平台处理违规评价近600万条,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违规评价数量之庞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此庞大的“黑灰”产业,早已影响到了消费者的各种体验,也严重威胁到了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当今的互联网行业,流量即意味着利益,这就造就了参与各方对于流量的“膜拜”。对于一家企业、一个产品而言,用户量、活跃客户量、点评量、浏览量等评价指标都蕴藏着很高的市场价值。很多互联网企业为了拿到投资资金,想方设法提升流量,以获得资本的青睐。而平台上的商家,也异常关注流量和点评,以作为生意红火和产品获得认可的证明。
    以小红书为例,日益混乱的社区使得用户仿佛置身广告的海洋,即使用户怨声载道,数量庞大的虚假种草笔记仍然贡献着相当大的浏览量和热度,为小红书带来了虚假的繁荣景象。
    流量让参与者各取所需。除了创业者和平台方凭借流量提高人气,吸引资本关注,得到投资和发展,资本方也依靠流量提高投资价值,流量的制造者在此过程中也赚的盆满钵满,甚至连消费者也参与到了其中。因为,各平台对虚假数据进行处理时,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可以识别出大量机器刷量甚至部分人工刷量,一些刷量公司便建立QQ群、群发短信,征集普通消费者用自己的账号进行刷单刷量,提高真实度以躲避审核。
    虚假泛滥成灾,已经严重侵害了网络竞争和交易的公平公正,成为互联网环境治理亟待破解的难题。铲除顽疾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严厉处罚刷量刷单等行为。
    近日,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起草的《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将网店刷好评、删差评拟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可见有关部门已着手完善相关法律建设。互联网行业要加强自律,推动提高技术水平,通过科技手段识别并阻拦黑灰产业介入,消除虚假数据、虚假内容。企业要提高责任意识,投入更多力量在内容审核上,对违规内容进行及时处理。消费者自身也应提高思想觉悟,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参与虚假刷量,虚假点评,影响他人的判断,否则,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