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品牌标准建设
沃土合作社走出新“稻”路
作者:
■本报记者孙永剑
盛夏的宁安,山川碧碧,江水滔滔。在沃土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风吹过时,一望无垠的稻苗宛如绿色波浪,而闻名遐迩的响水大米就产于此。
“水稻刚刚进入拔节孕穗期,这直接影响和关系到水稻产量。从目前看,植株生长旺盛。若在后期,水分充满,阳光充足,无大灾发生,今年一亩产量有望达到1600多斤。”宁安市沃土水稻专业合作社社长贺兰英兴奋地说。
沃土合作社稻田坐落于宁安市渤海镇江西村,为响水大米的核心产区。粒青如玉,质地坚硬,米如油注,口感醇香,响水大米这些独特品质的形成,都源于种植的悠久历史与地质的天然禀赋。
火山爆发的岩浆凝固后形成的熔岩石板地,熔岩经过风华侵蚀后酿成的肥沃腐殖土,高山堰塞湖之镜泊湖飞泻直下后的清澈江湖水,让始于唐朝、盛于明清、发于现代的这一“御米”光鲜依旧。
根据原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测中心全程跟踪检验,在响水大米中,Vb1的含量为每公斤1.4毫克,Vb2含量为0.5毫克,Vb6含量为17.3毫克,蛋白质含量为7.26%,远远高于普通大米的营养成分。
然而,响水大米近年来却没有名字那般响亮。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同在东北大地上的五常大米后来居上,构建品牌建设战略,实施大米产业提升工程,斥资1000多万元打造水稻生产全流程监控的可追溯认证体系,并携手天猫商城开设官方旗舰店,抢尽了市场风头。
面对这一不小的压力,响水大米人并未气馁。
作为宁安市最早的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社,沃土合作社始创于2010年,它的创始人杨文正是贺兰英的丈夫。
凭借着不畏困难、立志当先的劲头,他带领农户抱团闯市场,硬是让当地响水大米展现了新颜。从2013年至2016年三年间,稻米销量从720吨达到2800吨,翻了近4倍。
历经6年的拓展,沃土合作社由小到大壮大起来,至2016年,江西村水稻种植户已全部加入进来,也就在这一年贺兰英的丈夫因病不幸离世。丈夫生前的郑重托付,社员殷切的期盼目光,让贺兰英勇敢地担起起带领农户继续开拓的使命。
在贺兰英看来,国内稻米市场上竞争已处于白热化态势,广大农业专业合作社欲走出新“稻”路,关键在于稻米行业的自身突变,更要从单纯追求量的发展转向全面谋划质的提高,方能实现稻米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有了这样一个发展方向,贺兰英和她的团队着手构建顶层设计,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在水稻种植、品种培育等方面大幅度增强科技含量。同时,加大稻鸭共生农业生态系统建设,完善除杂草、松泥土、活田水、施绿肥、控虫害的套种食物链种植模式。
沃土合作社的举动,也正是宁安渤海全域广大水稻专业合作社以进取迎接挑战的一个生动缩影,更与当地政府推进响水大米新发展战略相吻合。“全域石板响水稻田总共13万多亩,无法复制五常大米做大的模式,唯有在做强上下足功夫,继续提升响水大米的品质,力争早日实现‘金米百元’。”渤海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王景涛如是说。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保护响水大米这块金子招牌,黑龙江省对在宁安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生产、销售的大米全面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并早在2012年12月批准发布了《响水大米》地方标准,从而为响水大米的规范化、产业化种植创造了条件。
去年10月10日,宁安市市长李东军在中国黑龙江首届国际大米节上对外宣布,为进一步挖掘宁安市“响水大米”品牌价值、提高质量、打造珍品,宁安市启动了“响水大米品牌标准建设”工程。
此次“响水大米品牌标准建设”,主要内容涉及《响水大米品种标准》、《响水大米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规程》、《响水大米优质稻谷储藏技术规程》、《响水大米加工技术规程》等4项系列地方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素有“塞北小江南”美誉的宁安市,全域处在渤海平原,牡丹江纵贯其中。唐代渤海国遗址文化,镜泊湖火山岩文化,碧波万顷稻作文化,在此融汇合成一幅炫丽多彩的风景画卷,无疑为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独特资源。
据贺兰英披露,下一步,将依托这三种文化,打造集品味、观景、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书写振兴乡村战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