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蓄势绿色崛起
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
作者:
■陈永强字强
近年来,云南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蓄势绿色崛起。从守护青山绿水到打造绿色经济,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幅绚丽多彩的新画卷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
攻坚:守护碧水蓝天
“上世纪90年代,只要下雨,经常发生泥石流。”昆明市东川区人回忆。多年的伐薪炼铜和毁林开荒,当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痛定思痛,走向重生:荒山造林24.6万亩,退耕还林20.4万亩……这些年,通过治山治水、增绿增富,东川一改“穷山恶水”面貌。
这是云南矢志追求天蓝、水清、地绿的缩影。
经过系统治理,云南9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稳定,局部向好。其中,去年滇池全湖水质达到Ⅳ类,为30余年来最好;洱海水质有7个月达到Ⅱ类;泸沽湖、抚仙湖保持I类。
2018年,云南省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98.9%。森林覆盖率达60.3%,位于全国前列。
记者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见到,家家户户都接入截污管网,把生活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村头巷尾摆放着垃圾箱,村民们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由垃圾清运车收集运走。村民何利成说:“把污水和垃圾处理好,才不会污染洱海。卫生环境变好后,游客越来越多。”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杨春明说,云南省已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守护好青山绿水、蓝天沃土。
调整:构建“绿色”体系
望着挂满枝头的芒果,46岁的吴潮顺满脸笑容,这些金果果,即将走出大山,远销海内外。
然而,过去这里曾是一座座“大黑山”,吴潮顺也是当年云南华坪县小有名气的“煤老板”。
华坪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长期以来,“一煤独大”让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近年来,华坪县关停煤矿,改种芒果,全县芒果种植面积超30万亩,年产值逾10亿元。
由“黑”变“绿”,是华坪经济结构成功调整的“良方”。
近年来,云南在加快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上下“硬功夫”,提出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并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后发赶超的新引擎。
云南新增电解铝产能266万吨;昆明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云茶、云咖、云花等特色农产品受到追捧……云南绿色发展势头强劲。
按照“以应用试验换产业,以市场换产业”的思路,云南在旅游、政务、水电等多领域布局数字经济。
今年以来,云南与以色列签订合作协议,致力于将云南打造为中国领先的区块链技术应用省份。近期,又与泰国在网络通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领域完成项目签约。
“到2020年,能源产业将完成增加值1400亿元以上。”云南省能源局总工程师李勤说,云南经济结构正逐渐优化。
营造:人与自然相融
炫目大红唇、仰天小鼻孔、尖形黑冠毛……人见人爱的滇金丝猴,白马雪山是它们的家园。
由于遭受猎杀,栖息地被破坏,20世纪80年代,滇金丝猴数量锐减。2000年以来,云南投入巨资开展保护工作,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实现稳定增长。
今年7月,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多家公益组织、科研和民间机构推动建立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重点开展提升猴群巡护管理、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友好社区发展与共建等工作。“希望构建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全面提升保护能力,为中国旗舰物种的保护积累经验和树立典范。”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卫斌说。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图景,为“彩云之南”增添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