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品斋:走出现代文创产业发展之路
作者:
■本报记者孙永剑
说起文房四宝,如今的人们会觉得遥远甚至生疏,因为在现代化办公环境中已难得一用。而提起书画产业,相信给人们带来的是自信和向往,因为其中既蕴含文化之瑰宝,更产生丰厚的财富。笔墨纸砚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书写工具,如何在电脑录入已全民普及的当下,依然能够传承其中的精湛工艺,汲取其中的文化内涵,让这一文化瑰宝得到经久的弘扬?位于浙江湖州市的王一品斋笔庄以互联网+开拓了新型文创产业模式,作出了有益探索。
王一品斋笔庄始创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据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广东考生庄有恭买了湖州一位姓王的老笔工的羊毫湖笔,考试中得心应手,妙笔生辉,竟中状元。从此以后人们竞相争买这位王笔工的毛笔,还美其名曰“一品笔”。之后,王笔工在湖州城里开了一爿笔庄,店名就叫“王一品斋笔庄”。
2006年王一品斋被商务部评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而第十九代传人、总经理许剑锋心中时刻思量的,是如何在当今无纸化办公、低碳生活当中,将270多年来世代相传的“王一品斋”品牌,以及“天官”湖笔的制作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由于行业及产品的特殊性,王一品斋一直以来延续着前店后坊的传统产销模式。近年来,王一品斋将湖笔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融会贯通,通过打造线上线下交易系统,将传统商业模式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在创新和转型中让书画行业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不仅总体销售平稳,更实现了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在淘宝、天猫、京东等主流商城网络线上销售的同时,与线下分销相结合,运营体系日益完善,销量逐年提升。2018年电子商务销售额200万元。“借船出海”是拓展市场空间的良策,王一品斋更与网络经销商们合作,在开展C2C业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王一品斋笔庄微信公众号动态发布相关信息,将湖笔销售登录个人掌上终端。
让湖笔的传统工艺适应当代人的生活节奏,方能使其更具普世价值。许剑锋深谙此意,也为此进行过各种实践,他曾经的想法是要穷究精力把毛笔做成华美的奢侈品,以期传世,但实践后发现意义不大,表面的奢华反而会使毛笔与这个时代越来越远。
踌躇之际,美国零售业大师P.G托马斯的理论送来了灵感,他将现代人类的消费行业划为两个大类:理性消费和情感消费。理性消费需要快速、便捷、实惠,而情感消费则需要打动人们的内心。在这一理论启发下,通过参加深圳文博会、义乌文博会等展会,近距离接触到了国内和港台地区的文创产品,深刻体会到文创产品的背后就是对情感的营销,于是下定决心走文创研发道路。
研发创新文创产品,这是王一品斋迈出的第一步。依托湖笔的精良品质和知名度,主动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文化高地机构对接合作,将精湛的湖笔制作技艺和专业设计师的美学设计相结合,合作开发了一系列深受中青年消费群体喜爱的文创产品,并借助互联网+进行渠道推广和品质提升。这些创新产品立足于情怀、用心和生活美学的三大原则,包装新颖,简约禅意,特色鲜明,普适实用,承载故事;文在前,创在后,不仅做到内容的创新,更有人文的关怀,致力于大众审美和文化底蕴的提升。
接下来的工作是建立文创团队。通过成功申报“湖颖天下”宣传文化创新团队,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推广湖笔及湖州书画文化。每两年举办一次书画大赛,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国学的氛围;衔接书法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塑造行业形象;走入大专院校授课,网络讲学,传播湖笔文化;组织笔道乾坤文房雅集,促进湖笔匠人与书画家和专家学者的良性互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许剑锋深明其义,他认为,湖笔产业不仅仅是做一枝笔的问题,在它背后支撑的,是湖州2000多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名扬海内外的辉煌的中国半部书画史,是湖州的一张“金名片”。传承需要的是情怀,创新需要的是格局。
“为此,我们将砥砺前行,继续擦亮城市的金名片、做好城市文脉的传承者、守护者。”许剑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