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引领金融创新 科技赋能深耕数据
“马上消费金融”让数据锦上添花
作者:
■艾可
在这个消费金融快速成长的时代,成本、融资的挑战与市场、科技的机遇交织,加速了消费金融探寻新路径;而数据价值被发现并得到深耕,则夯实了这片新蓝海。
金融创新、科技赋能、数据深挖……当它们遇见消费金融,一场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化学反应”就此点燃。
科技“破局”数据连接用户
一直以来,获客成本都是影响消费金融市场的重要因素。2015年,一大批公司发力线上市场,便顺应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爆发的趋势。但眼下,随着线上流量红利消逝,除了少数互联网巨头外,线下的流量成本优势已逐步回归。
随着线上线下获客的新变化,企业纷纷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马上消费金融常务副总经理郭剑霓告诉记者,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有全方位的获客能力,从一开始,马上的市场战略定位就是自营加开放平台。我们的策略是要连接一切,除了自己做业务,还会跟各个伙伴一起去赋能。
据悉,目前马上消费金融注册用户数超过6500万,帮助超500万用户建立了信用记录。已经实现七大自有产品入口,实现了与19万家线下商户的合作,与180家线上渠道进行连接,其中包括BATJ、唯品会、司库、携程等互联网巨头。
“我们看好这片蓝海,消费金融企业纷纷扎根于此并做垂直化服务,通过科技水平提升自己竞争力已是占据消费金融赛跑的重要依托。”郭剑霓说道。
与此同时,零售形式也不断发生改变,不仅瞄准了消费升级,更是瞄准了人物画像。
首先是技术。消费金融目前处于发展范畴,消费过程中的链条体系简单,众多企业跃跃欲试、跑马圈地并不难。但是做好每个品类、每个环节的风险控制也并非简单,要拿系统化流程进行疏导。
基础技术创新始终不能松懈。要瞄准构建标识解析体系等领域,系统布局前沿技术,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边缘计算等突破应用。同时,以需求为牵引,培植发展融合应用生态。
“激活数据,赋能连接需要科学有效的标准和管理体系。”工信部总经济师王新哲说道。当前,我国正构建工业全系统、生产全要素以及各环节的深度互联,打造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
马上消费金融CTO蒋宁认为,任何一个公司,拥有数据就有机会进行连接。连接场景,连接外部合作伙伴,连接的关键问题是要把数据实现有效整合。他解释道,在任何交易结构里面,拥有数据的人在整个链条里面是最有话语权的,未来金融话语权在数据。
马上消费金融创始人兼CEO赵国庆指出,金融科技的创新成果正在深刻改变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属性,既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未来,马上消费金融将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通过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催生出智能化、普惠化、无界化的新金融。
全方位管理降低运营风险
随着技术、方法、理念与现代制造、服务结合,工业互联网将激发出更多创新。要想抓住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还要补齐标准、管理等短板,在应用上下功夫。
蒋宁认为,开放是我们现阶段金融面临的挑战,他解释道,一个轻资产轻结构的变革时期,不可能永远依靠投入资本金来撬动资产。未来如何使更小的资本撬动更大的资产,是所有金融应该思考的方向,这是我们开放平台想要解决的问题。
开放,在哪里开放?答案是,在智能资产管理、智能客服包括智能回访、智能销售多重领域实现了效率的突破、质量的突破、体验的突破。
开放的同时,防范风险也成了平台生存下来的“绝技”。马上消费金融首席风控科学家林亚臣认为,风险管理必须全流程,而且必须实现全覆盖、全面监管。
降低坏账率,帮助更多的人借到钱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让C端收获满满的福利也是消费金融企业一直努力的方向;留住用户,并且让其成为稳定客户更是消费金融企业追求的目标。据悉,目前在消费端,在购买产品时,电商提供渠道、同步消费数据给制造商,不仅减少库存,也缔造出全新的数字化零售生态。
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公司的数据决策风控能力。不断上升的综合成本与更加碎片化的需求交织,让消费金融企业压力凸显。企业纷纷瞄准黑科技、挖掘数据,智能化让风险降到最低。
据悉,目前马上消费金融实现了100%的自主客服,其中93%是通过智能客服的分流,让机器、人工智能帮我们解决了客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