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苹果产业活力示范带动乡村振兴

作者: ■本报记者张文燕

    在我国,苹果位居五大水果产量之首,种植面积3千万亩以上,年产量4千万吨以上。而“烟台苹果”更是作为一个品牌,家喻户晓,在苹果市场上备受青睐。这其中,烟台下辖县级市栖霞市又是“烟台苹果”的主要产区,全市苹果园面积超过100万亩,果品年产量22亿公斤,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苹果产业年总收入120亿元,苹果产业增加值约占该市GDP的35%,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果业。
    但光鲜亮丽的苹果产业背后,却存在着各种问题。从整体趋势来看,全国的苹果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的调频期,品质竞争、品牌竞争,急需布局产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淘汰落后产能,品种迭代,管理升级;二是提升品质、提高质量。而如何提高质量是苹果产业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产业兴,百业兴。近日在栖霞市召开的主题为“质量提升,产业升级”的第八届全国品牌农商发展大会暨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会也指出,尽管乡村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但随着市场需求下降、传统产能过剩、传统产业链基本布局完成,乡村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质量效益低、产业吸引力小、产业链条短、基础设施差等方面。在新的发展时期,亟待在管理体制改革、延伸产业链条、激发产业活力等方面深化改革。
    “目前全市60%-70%的果园树龄已到25-30年,老果园改造迫在眉睫,但每亩地高达3万-3.5万元的改造费用、改造后3年内只有投入不见产出的现实问题,使果农们望而却步,‘改不起’;分户经营的体制,也导致村集体‘无从下手’,且集体经济薄弱即使想改也‘无力改’。”栖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春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果树超龄服役,品质减弱,小规模生产难以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高等问题是目前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因素。
    作为重要产区,栖霞市苹果产业面临的问题也非常具有代表性,不仅是“烟台苹果”面临的主要问题,甚至也是全国苹果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栖霞苹果产业未来的长久发展,也关系到“烟台苹果”的美誉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栖霞市政府开始探索改革创新之路。2017年9月,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栖霞市创建以苹果产业为重点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聚集科技企业和社会资本,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民主体不变”的指导思想,成立产业园平台运营公司,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探索“四良八助”工作法,通过产业创新、组织创新,以及政企合作、银企合作、联农惠农的利益分配机制,掀起了一场苹果革命。
    刘春卫介绍,栖霞市政府引入了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服务经验的土壤改良科技企业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国内先进的种苗公司、高端果品新零售百果园等8家单位,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园混合所有制平台运营公司——山东果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全面承担国家赋予栖霞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投资、管理、运营任务。
    在果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给记者介绍了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振兴,解决如何种地问题的“四良”工作法,以及以组织创新引领组织振兴、人才振兴,解决谁来养老、谁来种地问题的“八助”原则。据了解,因为栖霞市政府采取的这种方式既引领了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又解决了如何种地、谁来种地、谁来养老的问题,推动了农村养老、农二代返乡创业、文化振兴等意识形态的转变,因此现代农业产业园4年创建任务仅用一年便正式通过国家认定,并获得中国三农创新大奖。
    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业内的调查,未来10年,全国将有1千万亩的老果园面临着栖霞目前遇到的问题。她认为,栖霞苹果革命取得的初步成效,探索的产业创新、组织创新经验,对烟台苹果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将有着重大的示范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