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递来“金名片”

作者: ■见习记者姜珊鲍坤子
    金沙河面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吸引了当地很多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扎根农村,也使很多当地农村青年提高了收入水平,带动全家脱贫致富
    三夏时节,农忙又至。站在田间,放眼望去,只见阡陌纵横的麦田一片金黄,金灿灿的麦穗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舞动,空气中尽是清甜的麦香。不远处,几台大型收割机正在轰鸣忙碌。
    这是在位于河北省南和县闫里乡闫里村的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万亩麦田,记者所见到的夏粮收割景象。过去几年间,田边的示意牌从“高产小麦品种”几度更迭,先后被换成了“强筋优质小麦品种”“节水小麦品种”等。从单方面追求产量增加、由产定销,到关注结构调优、品质提升、由销定产,这片麦田正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创业创新打造面业王牌民企
    这个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由一家叫做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沙河面业)的民营企业创立的。说起金沙河的发展史,不得不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改革开放。
    40年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创业创新史。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政策上的引领,更是一场精神上的觉醒。彼时,这一股改革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进了一个17岁农村青年的心里。这个青年就是现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农业部联合表彰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由河北省委统战部和河北省工商联共同推荐的河北省改革开放40年百名民营企业家之一、金沙河面业董事长魏海金。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怀揣致富梦想的魏海金凑钱买下了村里的一台旧挂面机,开始了自己的圆梦之行。后来,他与三个朋友承包了村里的面粉厂,由于面条生产成本上升、利润微薄,合伙人相继退出,唯有他一直坚持。通过十余年的努力,魏海金实现了自己创业历程中的第一次飞跃。1996年,日产500吨的挂面工厂正式建成投产,这也就是现在金沙河面业的前身。40余年来,魏海金凭着一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心和韧劲专注面业,依靠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双轮驱动,实现了生产全自动化,打造了一个生产面粉和挂面的王牌民企。
先行先试探索农村产业融合之道
    目前,农业市场化发育程度还不高,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即农村一二三产业还被分割在城乡工农之间不同的领域和区域之中,导致农业成本居高不下、效益难以提升。以小麦为例,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但是小麦品种和品质却难以满足小麦加工业和消费者的需求,一直存在农民种粮经济收益少、小麦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
    作为小麦加工企业的负责人,魏海金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小麦产业的痛点及农民增收的难点所在,并提出了自己的破解之法——以小麦加工企业为核心引领带动产业融合。“农产品加工企业是整个产业链上最关键的一环,由加工企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绝对优势。”魏海金反复强调,加工企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与农民自己延伸产业链相比,加工企业的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可以更为直接地转化为供给优势、商品优势、规模优势、效益优势。
    据金沙河面业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好挂面必须用好面粉,好面粉必须用好小麦”,一直是金沙河坚守的经营理念。正因如此,金沙河面业于2012年开始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尝试。2015年9月,国家有关领导在关于金沙河面业的报告上批示:“该企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是个方向。”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这无疑是对金沙河作为一家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巨大肯定。
联结企农共建共享齐发展
    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金沙河面业于2012年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主导建立了金沙河专业种植合作社,将产业链向上游种植环节延伸,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使农民能够体面地就业,尊严地生活,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
    2012年至今,金沙河专业种植合作社的企农合作模式逐步完善,从最初的“公司+合作社”的经济合作模式,到2013年推出的“公司+合作社+农户+职业农民”的固定地租模式,再到目前的“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土地股权农户+科研机构+职业农民”的股权联盟模式,合作模式不断演变,不变的是金沙河面业“不让农民吃亏”的信条--即始终坚持信息透明公开、收益保底。在股权联盟模式中,农民变股东,农户的收益与最终效益挂钩,大大激发了农户的参与积极性。
    在管理上,金沙河专业种植合作社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真正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保障全产业链融合效益递增。
    统一采购。一方面金沙河围绕小麦加工企业需求,先后同国家小麦产业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多个有关研究所等科研团体合作,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主推优质小麦品种,打造了近3万亩的高标准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基地、3000余亩的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区,从统一采购种源上有效提升了粮食品质;另一方面,在种植环节实行统一购买农资,从厂家直接采购,省去中间环节,亩均节本可达130元。
    统一管理。金沙河专业种植合作社开办了一所职业农民培训学校,普通农民在这里可以学到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的双重技能,成为为合作社工作的职业农民。职业农民通过全程机械化和精细化管理,应用现代农业新技术,人均能够管理农田426亩,多的可以达到1000亩。通过集约和科学管理,每亩减少化肥使用量40公斤(增加有机肥用量100公斤),减少农药使用量0.7千克,节水100立方。通过平整土地,每亩增加0.02亩有效土地。根据计算,合作社共计每亩节本增收140元左右。
    统一销售。合作社种植的优质粮直接被企业收购,每斤平均高出市场价格0.1元,每亩增加收入约240元。这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合作社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据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江坡介绍,目前,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累计流转了3万余亩土地,现有7个生产基地,涉及6个乡镇、30个村、6700名农户。这种一二三产融合模式不仅从源头上提升了产品质量,保证了食品安全,还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把部分增值效益反哺农户和新农村建设,又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企业、农户、职业农民、村集体各方共赢。金沙河专业种植合作社2018年被评为省级示范社,2019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市场导向产品服务争一流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经营主体融合共生的主导者,是产业环节融合互动的引领者,也是资源要素融合渗透的推动者。完善的自动化设备,通达的电商平台,快捷的物流网络,让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沙河面业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金沙河面业促进二产升级,优化三产服务,推进生产与流通畅通无阻、共振同频,使产品真正符合市场需求。
    走进金沙河面业集团总部车间监控室,可以看到已经加工好、称量好的挂面经包装、装箱等流程,一单接一单地销往全国各地,生产线上的员工有序地忙碌着。
    据金沙河面业工作人员介绍,当前,公司在全国所有县域都有固定的合作销售商,这些销售商会根据自己负责区域货品销售的状况,列出下一批次的货品名称和订货量,提前10天通过手机专用软件,发到集团的订货平台。集团总部实时对各地经销商提交的货单,按照货品名称和发货日期进行归类,第一时间发到生产部,由生产部调度相应的生产线进行生产。据此,多条生产线不间歇运行,各自在出货日前一天,完成所有货品生产,再对应订单发货装车,运达经销商处。
    据了解,金沙河面业年加工小麦158万吨,拥有优质客户1000余家,产品进入家乐福、永辉超市等卖场,销往全国各地,并销往韩国、文莱、土耳其、阿曼、莫桑比克、巴拿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产业扶贫融合发展显神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据悉,金沙河面业吸纳以公司所在地南和县为中心周边300公里以内的农民卖粮、经纪人送粮,每天运粮车多达上百辆,辐射带动了周边仓储业、汽车运输业和沿途餐饮服务业蓬勃发展。
“公司在春节假期安排大巴车送员工回家过年,几年之后,发现报名乘车的员工明显减少。如今,我们中很多人都购买了小汽车,自己开车回家过年啦。”一名金沙河面业的员工说。
“很多员工是一家人都在金沙河上班,5500元的平均工资,让很多家庭摆脱了贫穷。”金沙河面业一名人力资源部门员工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金沙河面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吸引了当地很多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扎根农村,也使很多当地农村青年提高了收入水平,带动全家脱贫致富。
    喜看稻菽千重浪,沃野金黄泛麦香。随着我国乡村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金沙河面业集团扎扎实实做好产业融合发展,以“让家人安心吃面”为宗旨,20余年磨一剑,终于打造出了一张“舌尖”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