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

重塑行业合法公平商业模式

作者: ■本报记者傅春荣

    前有奔驰女车主坐上引擎盖维权,后有观致汽车经销商涉嫌“诈骗”被羁押,2019年的中国汽车销售市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乱象丛生。
    “2018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整车企业还是经销商,日子都不好过,厂商争议事件频出。”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秘书长朱孔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无论是奔驰事件还是观致事件,都绝非偶然,应该看到这是中国汽车市场多年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矛盾的集中爆发。“行业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必然会传递给消费终端,演变成社会问题。”
    为此,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日前召开了一场主题为“重塑行业合法公平商业模式,构建民营企业稳定营商环境”的研讨会,会议的目的旨在重塑汽车经销服务行业厂商关系,构建汽车行业公平公正、合法共赢的销售商业模式。“真心希望通过这次的讨论,为行业营商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全力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持续发酵的观致事件
    “说心里话,我现在很害怕。一直以来,行业的交易规则都是这样的,但现在警方告诉我们这么做是违法的,那事情就很严重了,我们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运营下去。”观致汽车经销商之一的宁波腾峰总经理杨培,言谈中满满的焦虑和担忧,她告诉记者,尤其在目前厂商矛盾日益激化的背景下,观致的经销商无一不人心惶惶。“再做下去,大家随时都面临着被抓起来的风险,我们真的很没有安全感,之前所说的对于民营企业的保护从何体现呢?”
    杨培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其源于今年5月份一位观致温州的经销商卢某,因厂方以诈骗罪报案而被常熟公安羁押了21天,虽然现在已经取保候审,但罪名依然没有被撤销,人身自由亦成问题。
    据记者了解,卢某之所以被控诈骗,起因是2018年8月1日观致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发布2018年零售超纪录奖励,规定必须达到30辆才能拿到额外奖励,但卢某该月只卖了23辆车,所以他自行买断8辆,总共因此多拿到8万元厂家的奖励。
    观致事件震惊业内。卢某掏钱自购车辆再销售的行为,在汽车经销领域较为普遍,并形成行业交易惯例。随着卢某被抓,这一行业惯例的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作为首个因此获罪的案例,其最终走向成为经销商群体关注的焦点。
    “几乎全国各个品牌的汽车经销商都是这么来运作的,为了拿到厂家的零售超纪录返利而虚报或者叫超报数据,当然,虽然称为‘超报’,但实际上都是经销商自己掏钱先行从厂家买断,作为自己的库存,之后再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再以让利终端的方式给了客户优惠。”据杨培介绍,中国汽车市场几十年以来的游戏规则都是这样由厂家来制定,经销商只不过是配合厂家来完成他们的销售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经销商的超报或漏报,厂家一直是心知肚明的默许,有时候甚至是支持的,从而保证自己品牌在终端市场的竞争力。”
    “像这种行业内部约定俗成的规则,都成为了获罪的理由的话,那我们每一个人都开始担心起自身的安危来,不敢再做了。”同为观致经销商的北京北方新兴总经理路清的心情跟杨培一样沉重,他干这一行已经20多年了,用他的话来说,是“眼看着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我们也咨询了公司法务,常熟公安的流程上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最大的问题也就在这儿。全国观致的经销商大概有100多家,那么其他人也都面临着这样的风险,以后的车该怎么卖,谁也不知道。”
戴着镣铐跳舞的经销商们
    观致事件一出,不仅引发了观致经销商的恐慌,其他品牌的经销商也是人人自危。
    “大家习惯叫‘虚报’,其实我觉得应该叫‘预支销售’,这在我们汽车行业内部是很普遍的现象。”参加研讨会的庞大汽车集团副总裁安顺东指出,一般而言,定规则的是厂家,考核的也是厂家,正常情况下,如果厂家不想纵容经销商虚报,最多也是在发现后不发给补贴或者进行相应的罚款。“但像观致这样最后运用司法手段来解决行业交易问题,这让人很不解,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虚报实际上更多暴露了厂家的问题--对市场没有预判,导致产量过剩,于是强制经销商压库存,强制分配销售任务。”运通汽车集团法务陈秀梅告诉记者,据她了解的情况,北京奔驰是不存在虚报问题的,原因是厂家定的任务合理,经销商都能完成,不需要虚报或者超报。“除此之外,其他的大部分品牌都存在虚报的现象。如果把这种行为认为是诈骗的话,那么全国90%的汽车经销商都得被抓起来。”
    “我们专门跟公司的法务沟通过,这件事已经立案,就说明还是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的。”正通集团战略规划部的尹绪金指出,但在现在这种环境之下,包括很多豪华品牌在内的很多车价格都处于严重倒挂的情况,对此经销商一般会有两种策略,一种是跟着厂家走,另一种是不跟厂家走。不跟厂家走其实就不存在超报的问题,但只要选择了跟着厂家走,面对车价倒挂严重的问题,那么经销商就必须拿到厂家的返利,否则卖的越多亏得越多,只能靠厂家的返利来弥补裸车价格倒挂的损失。
    “那么,像这种经销商配合你跟着你走,完成了你的任务,实现了你的目标,维护了你的核心利益的行为,被认定是诈骗,那我们在惶恐的同时,也很好奇厂家为什么会这么做?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个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潜在风险,怎样才能化解?”尹绪金说,这些也是他参加此次研讨会最想弄明白的问题。
    “面对汽车厂家制定的高额任务,尤其是不好卖的车型,经销商在面对同品牌的竞争要拼价格的时候,‘虚出’拿到返利是一种行业内很普遍的方式,但这些返利大多数都是以价格优惠的方式给了客户。”北京昌海福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博告诉记者,既然是厂家制定的游戏规则,真有问题也应该是按照规则里的处罚条款来处理,现在却变成动用司法手段来解决。“这真的让人很恐慌,以后车还能不能卖?还敢不敢卖?”
律师观点:是“承诺销售”而非诈骗
    “观致事件中所谓的‘虚报’或者‘超报’,我个人认为更恰当的叫法应该是‘承诺销售’,并不存在诈骗的问题。”上海大成律师事务所刑事律师马朗指出,经销商只销售了23辆,但他承诺销售30辆,事实上也完成了30辆的任务。“虽然这其中的8辆是经销商自己花钱买走了,但对于厂家来说,首先他完成了销售量的目标,其次销售政策里也没有禁止性规定说经销商不可以买车。”
    “我很认同马朗律师的观点,我们必须要厘清诈骗和欺诈的法律界限,作为上下游的产业链之间,下游通过一种自负盈亏、‘承诺销售’的形式,来迎合上游的奖励规则,这种情况我认为它是一个民事行为,不是诈骗,”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刑事律师郝亚超告诉记者,在目前对于法定犯罪越来越严厉的趋势下,如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力,不仅是商会也是律师应尽的职责。
    郝亚超说,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对一些民营企业历史上有过的不规范行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按照罪行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行……”
    “2018年11月7日,最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在接受采访时也重申保护民营企业家的立场,他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把一般的普通民事争议,上升到刑事犯罪来处理。”郝亚超认为,只有依法妥善处理民营企业因经营不规范引发的问题,才能真正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从事汽车产业法律业务将近20年的上海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峰,则从行业背景进行了剖析。他认为观致事件之所以发生,实际上由于汽车行业的营销政策导致的。“承诺销售也好,返利也罢,有人认为这是灰色地带、潜规则,我很反感这种说法,难道我国汽车销售行业这么多年,是靠灰色规则的引领,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这显然是讲不过去的。”
    “如果一定要定性,我认为这是一个汽车销售的商业交易惯例,是经济纠纷而非刑事案件。”陈峰告诉记者,公权力到底要不要介入到正常的商业交易当中,这是个有待商榷的问题。
    汽车销售模式亟待重塑
    “观致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主要还是由于汽车行业很深的历史渊源而来,必须从个案上升到整个行业角度,如果通过这个案子可以引发行业内部商业模式的改变,这样的话这个案子才有更大的意义。”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魏士廪指出,汽车行业一直存在着很多根深蒂固的矛盾,一开始设定的商业模式就是相对比较扭曲的、天然存在不对等的问题,现在出现的种种事件,都是当时制度累积起来的矛盾的集中体现。
    魏士廪告诉记者,虽然之前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已经被废止,但十几年形成的行业惯例,改起来不是那么简单。“如果不考虑行业历史背景,只简单动用司法手段来解决,那么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毁灭性的。”
    “我们要客观看待观致事件,它是汽车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陈峰同时指出,回过头来看这个案子的出现对整个行业来说不一定是件坏事,但关键是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从行业协会商会的角度,可以做一些指引,规范市场,把原来的灰色地带或者潜规则,演变成真正的商业规则,让汽车销售过程中的佣金、金融服务费、上牌费等各环节都变透明,这样以来可以化解潜在风险,对于行业内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
    “今天的研讨会特别必要,在这种案子里面,商会的发声特别重要,因为这已经牵涉到行业交易惯例,是极具代表性的,是为了维护行业的整体利益。”郝亚超说。
    “虽然今天的讨论是因观致而起,但要看到观致仅是这些困难车企的一个代表。说实在的,观致厂家和经销商都不容易。”朱孔源告诉记者,他们商会的使命就是促进汽车经销服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观致事件之后,商会也一直在积极协调各方面来推进事情的解决。“实际上,观致厂家对此事进行了反思,做了很多努力。他们研讨会前也来到商会,与经销商们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还是很有诚意的,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真正为行业发展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