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支持体系不断健全,融资支持日益市场化、多元化。据统计,中国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超过4400亿美元。其中,金融机构自主开展的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超过3200亿元人民币。中国资本市场为相关企业提供股权融资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沿线国家和企业在中国境内发行熊猫债超过650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在“资金融通”分论坛上做出如上表示。
易纲在谈到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进展时指出,截至2018年底,11家中资银行在28个沿线国家建立了76家一级机构,来自22个沿线国家的近50家银行在华展业。金融产品不断丰富,金融服务涵盖信贷、担保、债券承销、并购重组、风险管理、支付清算等领域。同时,国际合作全面深化。中国人民银行与21个沿线国家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与国际金融公司、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开展的第三方合作不断深化。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加强金融机构交流和金融资源整合。
“下一步,我们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构建开放、市场导向的投融资体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易纲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沿线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中心等都在“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凝聚合力,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同时,应加强债务和风险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客观全面地认识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如果债务增加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民生的改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贫困率降低等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标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