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顺利启航

作者: ■本报记者李涛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对外宣布,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两年来,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中资企业、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发展顺利
    随着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币投融资需求不断上升。一方面,沿线国家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催生了人民币贸易信贷需求,采用人民币融资可显著减少汇率波动风险;另一方面,部分项目业主出于开拓中国市场、管理外汇敞口等原因,也愿意接受人民币融资。
    在这一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纷纷表达了希望更多开展人民币投融资业务的想法,部分机构率先进行了尝试。截至2016年底,上海赛领基金、云南云盟基金等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先后成立,并完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境外人民币投资;部分大型银行也设立了面向“一带一路”的人民币境外专项贷款。
    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投融资中的使用、整合相关业务,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对外宣布,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为落实首届高峰论坛这一成果,人民银行秉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组织相关金融机构深入探讨,研究并确定了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的具体形式及制度框架,并确定了在11家金融机构先行开展试点。金融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谁投资、谁负责,谁承担风险、谁获得收益。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和人民币在海外接受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的意愿日益高涨。试点外的金融机构希望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各地也有意发起设立新的人民币海外投资基金。为了顺应市场需求,人民银行于2018年12月对人民银行海外基金业务进行了扩容。具备展业资格的银行类机构已扩展至各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新增八个地区为试点地区,区内金融机构经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后,可自主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达3000多亿元人民币。投资范围覆盖交通运输、电力能源、金融业和制造业等重要行业。此外,试点金融机构还积极发起成立了7支人民币海外基金实体,规模合计约500亿元。
    有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通过多种金融工具对“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支持。丝路基金在2018年获得1000亿元增资后,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末人民币出资金额总额已超过180亿元人民币。增资后,丝路基金以人民币投资支持中远海运集团完成对香港东方海外国际有限公司的股权收购并提供人民币贷款支持,对于推动国际航运业务使用人民币支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丝路基金还采用可转债对沙特能源公司ACWA的新能源平台公司进行了投资,共同开发中东及非洲地区的新能源技术。农业银行通过贷款支持中国和塔吉克斯坦合资在塔建立农业纺织产业园的项目,通过开展棉花种植、加工与纺纱,促进了当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中非发展基金通过人民币投资支持紫金矿业开发建设刚果(金)科卢韦齐铜矿。该铜矿投产至今,累计产铜超过7万吨,解决当地就业超过千人,有力支持了当地经济建设。
    高科技产业也逐渐受到人民币海外基金的青睐。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使用人民币投资了深圳传音公司。该公司专注于全球新兴市场手机行业,其针对非洲顾客设计的智能手机在非洲地区广受好评。这一投资对打造中国品牌、支持中国制造在非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赛领基金长期关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网络安全、互联网应用等创新经济,其投资组合中已有8个项目以人民币为投资支付货币实现与目标企业或其大股东的交割。
    各试点金融机构基于自身优势和特点,形成了分工合作、相互补充的良好格局。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人民币境外贷款项目规模庞大,期限长达10-20年,与商业银行3-5年的平均期限区别明显,实现了产品差异化与互补。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多、业务产品全,能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各投资基金则充分发挥股权投资的撬动作用,与以贷款为主的现有投融资方式形成了有益补充。
    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的推出和快速发展反映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国际资本市场对人民币不断上升的需求。目前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在各商业机构的积极推动下已初步经获得了市场认可。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将进一步发展,这将不断丰富海外人民币资产种类,也为推动“一带一路”资金融通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