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帽不摘责任 摘帽不摘帮扶
恒大集团决定继续留在大方县两到三年帮助做实做大做强产业
作者:
■本报记者张文燕
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大方县退出贫困县。有近110万人口的大方县地处贫困程度较深的乌蒙山区,2015年底,当恒大集团开始对口帮扶大方县时,大方县共有贫困人口18万,占整个毕节市贫困人口的15.6%。
三年里,恒大集团无偿捐赠30亿元,派出287人的扶贫团队,通过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以及教育扶贫、保障扶贫等一揽子综合措施,帮助大方县1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从2015年底到2018年底,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8元增加到6821元,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64%下降到1.82%。
产业扶贫方面,共投入15.7亿元。帮助大方县发展蔬菜、肉牛、中药材和经果林等产业,建成10223栋蔬菜大棚、13万亩大田基地、335个肉牛基地、5.6万亩中药材基地和4.4万亩经果林基地,引进地利集团等21家蔬菜上下游龙头企业、中禾恒瑞等12家畜牧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一力制药等10家中药材、经果林上下游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务工、分红和土地流转等方式稳定脱贫。
“我们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供产销’一体化经营,解决了贫困户‘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生产多少、卖给谁’的根本性问题。通过产业帮扶,已帮助大方县12.02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易地搬迁扶贫方面,共投入7亿元,建成1个县城移民搬迁社区奢香古镇和50个新农村,把住在深山老林里、基本丧失生产生活条件的5290户、2.09万贫困群众全部搬出大山。同时,就近配建适宜贫困户务工的产业,配套教育、商业等设施,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
就业扶贫方面,组织大方县30141名贫困群众进行系统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推荐20851人到恒大引进的上下游企业、恒大下属企业和战略合作伙伴企业就业,年人均收入4.2万元,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教育扶贫方面,共投入4.2亿元,新建11所小学、13所幼儿园、1所完全中学和1所职业学院并投入使用,解决13080名学生的“上学难”问题,一次性补齐大方县教育短板。同时,与清华大学合作,引进远程教学平台等优质教育资源;设立3000万元教育奖励基金,已奖励600名优秀教师、900名优秀贫困生。
在特困群体保障扶贫方面投入3亿元,建成并投入使用1所敬老院、1所儿童福利院,建成并交付1所慈善医院。
成绩的取得蕴含着恒大人艰苦的付出。2015年12月1日,恒大正式决定帮扶毕节市大方县。是年深冬,第一批287名扶贫队员从恒大各分公司不远千里挺进乌蒙山。过去的1100多天里,在毕节市大方县,恒大扶贫队员们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扶贫干部、员工一起,跋山涉水、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用一双双“铁脚板”丈量着乌蒙山每一寸土地,磨破鞋、夜难归,“五加二”“白加黑”成了常态。他们耐心地与深居丛山的贫困老百姓促膝长谈,叩开一扇扇“心门”,让贫困户们从“帮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
大方县已脱贫摘帽,但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进而实现从精准脱贫到全面小康,仍然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此,恒大集团决定把扶贫团队继续留在大方两到三年,扶上马再送一程,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我们将重点帮助大方做实、做大、做强产业,进一步引进大型上下游龙头企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和合作社培育,把肉牛和蔬菜产业打造成大方县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在精准帮扶大方县的同时,恒大集团整市帮扶毕节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计划帮助毕节移民搬迁20.18万贫困群众,目前已搬迁10.7万贫困群众,今年6月30日前再搬迁7.48万人,今年年底前剩余2万人全部搬迁入住。此外,已建设60980栋蔬菜大棚,36.7万亩大田基地,引调并繁育72945头安格斯和西门塔尔优质母牛,改良27万头土种牛,建设31万亩高产优质饲草料基地,已推荐75456人就业,帮助全市52.13万人初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