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工商联:
以创新精神推动“五好”县级工商联建设
作者:
■周梅兰
自2013年开始,江西省新余市“五好”县级工商联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10月底,新余市工商联有会员9000余名,商(协)会77个。分宜县工商联连续三年被认定为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渝水区工商联连续两年被认定为全省“五好”县级工商联。
工作考评机制促进提升。2013年以来,新余市工商联每年都下发了《新余市“五好”县级工商联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把“五好”县级工商联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年初有方案,年终有总结,并把“五好”县级工商联建设列入市、县工商联年度目标考核范围,明确工作目标和完成的时间、节点。
大部制管理增强保障。分宜县和渝水区都实行统战部大部制管理,工商联与统战部合署办公,明确了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分管联系县工商联工作,对工商联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办公环境得到改善,办公经费得到保障。
定点联系制度加强督导。建立了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制度,对县(区)工商联进行经常性走访、督促、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推动“五好”县级工商联建设更加标准化。同时,多次主动拜访县(区)党委政府、统战部门领导,积极宣传“五好”县级工商联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让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工商联工作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把加强县级工商联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对工商联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联席会议制度增进交流。建立了县(区)工商联和商会工作交流机制,并且每年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传达全国、全省工商联工作的有关要求,听取县区工商联和基层商会的工作汇报,了解他们工作开展情况、经验做法、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适应经济新常态,提振发展信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增强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信誉,引导会员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分宜县组织会员赴西柏坡、雄安新区等地开展以“不忘创业初心,接力改革伟业”为主题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多数乡镇商会设立了“新时代传习所”;水北、界水等商会坚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观巢、罗坊、界水等商会组织会员到韶山、井冈山等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加大商会建设力度。允许渝水区、高新区、仙女湖区乡镇商会建立在市区,由市工商联直接业务主管。目前渝水区、高新区、仙女湖区乡镇商会实现全覆盖,分宜县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全覆盖。高新区工商联分会(企业家协会)去年12月24日召开成立大会,渝水区下村工业平台、袁河经济开发区、分宜县工业园区分会都已经成立。各商会还积极探索“以商养会”模式,打造良好的“造血”功能。水北商会竞得5.4亿元的光电产业园PPP项目、2.2亿元的水芳线县道升级改造工程PPP项目,珠珊商会2017年竞得2条公路造价600余万元,下村商会积极跟进锂电小镇建设项目,新溪商会承揽新溪乡水利工程和南安乡河堤加固土方工程等。
全方位服务企业发展。各级工商联和商会积极为会员提供法律维权和信息服务;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搭建常态化政企沟通、融资服务平台;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深入民营企业了解情况,积极反映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企业改革创新;新余市工商联连续多年举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培训班;水北商会开设了水北商会大讲堂;渝水区工商联成立了会员培训基地;各商会在中秋节、春节时举办联谊会,利用三八妇女节、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节日,或组织篮球队、微跑团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行会长、副会长值班制度、集体生日制度、小组定期活动制度、会员相互走访等制度,来增进会员友谊,促进交流合作,让会员感受到家的温暖。
参与社会协同治理。坚持企业自愿、精准对接、注重实效的原则,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参与脱贫攻坚。在“千企帮千村”活动中,全市36个商(协)会、企业参与帮扶包括17个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1119户在册贫困户,投入精准扶贫资金2.42亿元。渝水区工商联与各乡镇中学合作,开展“企业家名誉副校长聘任试点工作”,共有30名企业家担任名誉副校长,与120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象;春节前,广东省江西分宜商会和广州市新余商会开展“渝郎回乡·暖冬行动”,免费送500余名在外务工乡亲返乡;在“拆三房,建三园”工作中,上千名乡镇商会会员发挥在家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带头拆三房,帮助做好劝导工作,参与调解拆房纠纷。水北商会会长邹细保荣获2018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及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