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区工商联携手司法机关:

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 ■张振德本报记者杨联民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要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和上海市委“优化营商环境2.0版”的决策部署,以及浦东区委区政府“持续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的工作要求,浦东工商联将紧紧围绕促进“两个健康”,持续深化与浦东检察院、浦东法院的合作,加强沟通协调,巩固常态化、无缝隙互动机制,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共同努力
    民营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是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落脚点。近年以来,浦东工商联与浦东检察院、浦东法院主动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民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合作联动机制,为民营企业精准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共同推进浦东营商环境法治化。
    问题导向需求导向
    合力找准司法服务着力点
    今年以来,浦东工商联和检察院就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切实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进行多次交流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请进来”。召开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会,邀请在各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10名民营企业家代表到检察院专题座谈,畅谈发展需求,并就工商联与检察院拟签署的《协作备忘录》提意见。二是“走出去”。双方协作走访调研上海正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乐相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民营企业,收集到“希望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企业高管人员的法制教育引导”等意见建议共60余条,为找准发力点,建立“接地气”的服务保障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健全机制突出重点提供全方位司法保障
    3月22日,浦东工商联与浦东检察院共同签署《关于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协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浦东法院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司法职能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5条”),建立起精准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司法保障长效工作机制,呈现出以下特点:
    围绕中心工作,助力浦东发展战略实施。《备忘录》以设立在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区知识产权局、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命名检察官办公室法律服务窗口为载体,在企业“家门口”设立“民营企业家法律服务工作站”,委派资深检察官定期提供法律咨询,同时开通“民营企业检察热线”,助力民企轻装上阵、积极投身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建设等众多领域的改革发展。工作站挂牌当天即开展了人工智能领域首家民营企业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诉求咨询,同时已备案登记餐饮、食品、金融、科技等行业内5个企业的具体诉求。“25条”明确加强涉自贸试验区案件和涉外民商事案件审判,包括创新涉自贸区案件审判机制、依法妥善化解“一带一路”建设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商贸和投资争端,平等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坚持实事求是,正面回应民企诉求。针对民营企业反映最集中的产权保护、加强对高管等人员的教育引导问题,《备忘录》有针对性的设计了司法前置服务内容,明确对于办案中发现的违反国家法律苗子性、倾向性问题,通过及时制发检察建议、加强法制教育引导、帮助企业健全制度等方式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依法治企能力。有恒产者有恒心,为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在加强对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各类产权保护方面,《备忘录》和“25条”均强调要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并作出相应具体规定。
    加强紧密合作,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25条”坚持平等保护与诚实守信原则,分别从审判、执行各环节和刑事、民商事、行政审判各领域强化对民营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明确建立健全与工商联的联络沟通机制,以及时回应民企现实需求;《备忘录》有机融合工商联和检察院工作职能,从建立诉求直通制度、畅通民营企业维权渠道,建立民企涉案司法处理意见征询制度、规范办案方式方法以及加强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等各个方面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保护。
    优势互补联动互动
    共同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
    工商联作为民营企业的“娘家”,具有与民营企业家联络感情的先天优势。工商联与司法机关在以下三方面形成互补优势,共同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一是在畅通沟通渠道方面,通过深化落实现有的浦东新区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关注民营企业建设进程中区域法治环境的新情况、新动向,有针对性的完善服务保障措施。二是在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方面,工商联(商会)可充分发挥调解优势,满足民营企业多元化纠纷化解的实际需求。三是在促进企业规范经营方面,工商联将全力配合司法机关引导民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修复受损公益,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
    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法治环境,以法治方式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