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盛雄,原工商业者的创业梦
重庆“金星糖果”这一金字招牌的来龙去脉
作者:
■本报记者刘雨丹
1926年生于湖北武昌的张盛雄,今年已是93岁高龄,家住重庆市渝中区。初见到这位迟暮之年的老人时,他正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见到记者登门拜访,老人热情地起身欢迎记者到来,一顶黑色的圆顶礼帽下尽管已是两鬓斑白,可那矍铄的精神面貌却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人说,原工商业者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历史”“活化石”,他们是在我国解放初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而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原民族资本家以及代理人、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小业主等,是有着特定历史身份的特定历史人物,曾为新中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和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们秉持的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精神,如今依然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宝贵财富。
在这跨越世纪近百年的岁月长河中,张老正是这样一位有着特殊经历的原工商业者,比起这个称呼,他更喜欢强调自己是一名手工业者,“用我父亲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有手艺,哪里都可以生存。”
张老谈起手艺很是自豪,熬过的糖浆、包过的糖纸……一打开话匣子,老人便精神抖擞重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回忆起往事如数家珍。
到重庆重操旧业
“我成家早,高中毕业后就结了婚,当时岳父在武汉做炒货加糖果生意,小有名气。”据张老回忆,婚后由于家里缺少男性劳动力,他就开始一边负责进货采购做帮工,一边当学徒学习手艺。
1948年3月,22岁的张盛雄从重庆的亲戚口中打听到这边的糖果生意行情还不错后,他同岳父、老表共七口人带着机器和技术来到重庆,从此便在这个城市安家落户,度过大半生。
初到重庆,他对重庆的印象是闭塞落后。张老说那时候有衣穿、有饭吃就心满意足,也不知道什么叫创业,只知道维持基本生活,在打点安顿好生活后,为了养家糊口,当年6月,他与家人在重庆城区中一支路创办了“金星糖果”(重庆解放后正式取名“金星家庭糖果工业社”)开始重操旧业,做起了专门以制糖批发为主的买卖。
做最好的糖果
“金星”这个名字是张老起的,记者对这个名字很是好奇,张老说:“当时金星钢笔是全国最好的,以此为名也是想把糖果做成最好的糖果。”“我们当时做的糖果在重庆很受欢迎,三色杨梅、双色菠萝糖是卖六角四一斤,略高于市场价格,但生意好时仍会一抢而空。那时重庆还没解放,我们选用了飞行员走私从香港带来的法国进口香料、透明纸,这种进口香料做出来的糖果不仅口味多,更因为是油制香料,能给糖果带来丰富的口感,做出来就更好吃一些,这些香料中法国BS牌很出名,价格也不便宜,好的香料要一两黄金一瓶,我始终认为东西是否好卖不仅讲究手艺,更讲究品质。”说到这,张老向记者介绍,他们的牛轧糖、螺丝糖那时候卖得很好,算是店里的“招牌”,当时整个重庆其他地方还没有半机械化的制糖设备和先进的制糖工艺,很难同他们竞争。比如本地糖果厂调色技术单一,而他们因为引用了江浙一带的技术,每种颜色都能做出不同的层次,本地难以仿造,他们自然能够快速抢占市场,打响“金星”品牌。
加入生产合作社
“那个时候我们不分老板,不分伙计,我开始兼做生产、采购全职,生意主要还是自己家里人打点,就是每逢过年生意最忙碌时,家里的女人们也是一边背着小孩一边做工,季节工都请得很少。”张老说,到了1954年10月,国家政策鼓励支持发展小手工业,由行业公会挑选出第一批专门做糖果糕点的13家小型糖果作坊组成生产合作社,地址在七星岗。“合作社商议给糖果取名,主要看哪家单位好,哪家做得有成绩,决定用我们‘金星’的这块牌子,这就是后来的‘重庆金星糖果厂’。”
张老继续向记者娓娓道来:“生产合作社主要由政府领导,行业公会派人负责安排管理,派发订单,像湖南等其他省市哪里缺糖我们第一时间就能得到消息,除了生产我们不想别的,原材料又是通过国家分配,我们只需要提供技术、付出劳动。有了国家支持,产品不愁销路,生产有安排,也不用担心以前送货收不到货款。”
“那时进入生产合作社的门槛要求是工人全由家庭班子组成,由公会严格筛选不是想进就能进,其他人都羡慕我们加入合作社吃得饱、穿得暖。模糊记得听管账的会计说起那两年间,我们资金账面已经有四五十万元。”他说,当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国家政策好。
后来,20世纪60年代提出“备战备荒”,金星糖果厂迁到了綦江,“我和妻子分开,调到不同地方,我到了兰香园食品厂,她留在了綦江金星糖果厂。还有一些工人去了市属企业冠生园、华山玉食品厂,山楂糕、蜜饯、牛皮糖我基本上都会做,我成了专业制糖工人。那时候兰香园有几百人,计划经济下糖果是定量生产、计划供应,不愁生意。我很怀念以前在合作社的日子。”张老说。
61岁那年,张老退休了,但他并没有卸下肩上的担子,为了配合市工商联开展老少边穷地区的扶贫工作,发展地方经济,他去到酉阳、石柱的供销合作社,传授制糖技术给学生,在他看来,替国家办事无私奉献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过去他也积极认购公债,支持政府工作。
一句话成就一个时代
邓小平提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比起你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那个年代半斤肉、二两油就过一个月,盐巴都要凭票领,你们要感谢邓爷爷,邓小平是中国的救命星。现在的年代快活,现在的国家富裕强盛,同是一个社会,同是一个制度,同是一块土地,靠的就是党的好政策。”他说。
如今,退休后的张老和几个原来在糖果厂上班的子女自主创业在解放碑新华书店隔壁开了一家“好吃香食品屋”,这家只有两平方米的小店主要做花生糖、花生片、怪味花生、牛肉干系列,他负责调料,指导他们。他想把百年风味传承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