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高科技”经济大厦的根基

作者: ■李富永

    “高科技企业”是否等于生产很安全、不会吞噬生命?估计许多人会想当然。
    但随着媒体的一层层揭露,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旗2·23事故,正在以残酷的结果惊醒社会。原来这起事故一点都不涉及地质灾害之类的疑难或未知,而是百分之百由极其低级的错误不断叠加风险所致。
    24日下午,应急管理部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司司长裴文田指出了涉事企业多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首先,企业通过网络从市场上非法购买运人车辆,既没有取得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志、也没有经过有关方面经过检测检验,然后就擅自投入使用;其次,即使按照所谓的“核定载客”30人规定,竟然超员达到50人;再次,制动器不合规,根本不能用于斜井;第四,没有减速道、只能用来运货物斜井,却用来运人……
    等等,等等,等等。
    明明是下坡的车,你偏偏刹车不灵;明明是重力加速度会加大冲撞力,你非要超载;明明是斜坡,减速道必不可少,你就是不安排。其中任何一道错误,都随时有可能震落头顶的死亡之剑,只是被瞬间剥夺生命的21个矿工兄弟,永远没机会向人们讲述他们的恐惧了。其死状之惨,可以从剩下的29名伤者的伤情想象:最重的一人竟然复合了骨折、脑外伤、挤压伤、脏器损害等多伤,景象之怖,连电视镜头都不敢照下去了。
    猛然想起“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的说法,但一品味就觉得很不贴切。
    这家企业的老板和管理者,果真是安全生产方面的“盲人”吗?“错误”级别低到这样的程度,有人相信吗?
    估计谁都不信。因为这家“国内最大的单体银矿”企业,已经被有关部门评为“高科技企业”。智商那么高的企业管理者,怎么会意识不到如此低级的错误?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央视主持人如此评论所谓的“高科技企业”。
    主持人从道德角度出发的这个说法,如果联系现实,恐怕也不十分贴切。因为到目前为止,无论媒体揭发出这家企业多少草菅人命的行为,偏偏都没有说清楚其是否假冒“高科技企业”的金牌这一条。也就是说,还没人明确告诉公众,涉事企业并没有获得“高科技企业”金牌,而是瞎说。到底有没有?按说很简单,哪个衙门发的金牌,站出来证实一下就得了,但微妙就微妙在这里。现在已经出事了,而且是滔天大祸,发牌的衙门,会像小学生那样踊跃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吗?眼前看来,似乎成了罗生门。
    也就是说,按照目前通行的“高科技企业”标准,这家企业还真有可能不是造假。果真如此的话,人们该清醒了:我们所谓的高科技企业,其实并不等于与安全事故绝缘,更不等于一线员工有“免死牌”。
    如果说老百姓是刚明白,虎口逃生的矿工们也是刚明白的话,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政府机构和官员,是否事先也不明白?是否也全然不知情?
    “高科技”的光环十分眩目,普通人被迷眼,倒还能理解,但最怕的是相关部门执政走偏。如果只看直接的经济收益、忽视经济和社会安全基础的夯实,一旦遇到“压力差”,整个经济大厦可能会因基础的酥脆而倾斜甚至倒塌。在这方面,同样也是有着和2·23事故一样的教训存在的。
    比如深圳,这座全国高科技企业最密集、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管理最先进的现代化都市,在2015年2月20日竟然发生掩埋数十人和大片厂房的泥石流事故。根据当时现场指挥部在事发第二天上午9时发布的消息,当时失联91人。当时密密麻麻的挖掘机清理事故现场的画面,想必大家仍有记忆。
    如果说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企业是前沿责任人,那么相关部门在管理社区方面,则是前沿和第一责任人。既然连深圳这样发达的地方,都存在低级的事故,全国各地就很难说了。别的地方也许没有泥石流,但不等于没有其他隐患。
    比如全国交通事故居高不下、比如食品药品造假害人……连任正非这样的人物,都难以保护自己的老母亲不被车辆剥夺生命、难以保护自己的老父亲不被劣质酸奶伤害肠胃。普通的老百姓,又有谁敢对自己的生命“打包票”不受无妄之灾?
    企业生产安全也好,社会安全管理也罢,都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基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当前,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希望,寄托在高新科技的不断提高方面。但要避免抓着一点、不及其余的急躁症。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了,千万别重蹈为社会制造无形的“比萨斜塔”覆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