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都市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契机

作者: ■何翠云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与此同时,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要基本消除。
    在消费增速放缓、经济发展承压的当下,提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无疑是激发人们信心之举。当然此举也是针对当前城乡经济分化与区域经济分化的问题,可谓有的放矢。
    同时,《意见》提出“推动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取消都市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加快推进都市圈内城市间公交一卡互通、统筹都市圈市政和信息网络建设等。事实上,随着大城市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大城市发展规划还远远未能跟上,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以及中心城市房价不断上涨,城市人口溢出效应明显,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选择居住在城市郊区或附近小城镇,然而随着人口集聚,城市配套措施却没有跟进,此时提出推动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打造“1小时”都市圈等措施无疑是应时所需。
    当然,突破各种行政壁垒、鼓励发展都市圈说起来容易、想起来美好,但实施起来并非易事。比如与各城市户口挂钩的就业、教育、医疗与养老问题如何突破异地壁垒,仍然是一个现实问题。多年来都难有根本的突破与进展。
    《意见》称,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这意味着除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外,其他大城市的落户限制都将放开放宽,二三线城市或将迎来人口净流入,当前二三线城市“零门槛”吸引人才落户政策纷纷推出。分析认为,随着国家“大城市都市圈”战略的提出,未来大都市圈的人口集聚效应将更加明显,而工资不低、房价相对不高的核心大城市附近的都市圈中小城市或将吸引更多年轻劳动力流入。
    如果说一体化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是都市圈发展的基础,那么打破地域条块分割、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市场则是城市软设施的重中之重,同时,与人才政策相关的教育、医疗、养老的一体化也应纳入规划。《意见》称,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可以说,笔者看到这样的文字是振奋的,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是推进城乡融合的有效之举,也可以称得上是当前重要的战略。当前,由城乡户籍壁垒带来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不仅不利于消费的振兴,更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乡分化带来的各种经济与社会问题是需要根治的,也是可以避免的。而当前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有其针对性,但从消除城乡户籍壁垒的角度来解决城乡分化的问题,无疑更有的放矢。
    大城市都市圈战略,不仅是一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培育大城市都市圈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契机。在都市圈的发展中,产业如何分工、互补是重要一环。《意见》提出,要以推动都市圈内各城市区域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推动中心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夯实中小城市制造业基础,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有观点认为,中心大都市通过向高端服务业、高端产业发展,将比较成熟的制造业向外围拓展,并形成合理分工、互补的产业链。笔者认为,目前国家提出乡村振兴、绿色生态产业以及多产业融合,与当下倡导大城市都市圈的发展举措相结合,无疑为产业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与难得的机遇。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用工业化思维、单一城镇化的思路来发展大城市都市圈,而应是绿色、生态、城乡融合的思路来推进大城市都市圈的建设。
    有观点分析,随着大城市都市圈的推进以及都市圈对年轻人口的吸入与集聚,无疑会利好房地产行业。当然,近一个亿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会利于房地产发展,但笔者认为,既然培育大城市都市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契机,那么,不妨从城乡融合或绿色生态发展的角度来看房地产的发展与前景,或许未来会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