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赛:倾心探路城镇化建设

作者: ■殷鑫豪
    城镇化应落脚在人,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应该通过培育产业来发展。只有有了产业,具有了一定的存量基础后,才能进一步借助外来的要素条件形成互动,做大增量,这样的东西才是“有根”的。对此,江赛给出的方案是:产、城、融同步推进,以产业培育带动城镇发展,城镇发展后又反过来支持培育的产业,而在此过程中,以金融作为有力的支撑
人物名片
    江赛,2001级复旦大学金融学硕士,武汉大学博士生,复旦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特色小镇发展委员会主任。入选2014年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十大人物,曾获首届"广西优秀青年民营企业家"荣誉称号,曾担任牡丹江市人大代表、桂林市政协委员、广西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指出,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现在,江赛已经投身于中国城镇化建设领域的第12个年头。在这期间,他将金融学的专业思维运用于城镇化建设的传统领域,构建出“产、城、融同步推进”的创新运营模式,为中国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
    入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江赛的本科是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度过的,但对于复旦,彼时的江赛其实并不陌生,读本科的时候,他曾慕名前往,“对复旦的氛围很喜欢”,虽然他还未能明晰地感知该种氛围到底为何。“因为想学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加上家在南方”,江赛最终决定考取地处上海的这所中国一流学府—复旦。
    复旦金融学的考研过程并非坦途,工科出身的江赛一开始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偏文科的思维,“在学校的时候就考了一次,结果没考上,经济学是能看懂的,但是金融学看不懂。”现在回过头去看,江赛认为经济学的推导是从A到B再到C的一个完整过程,而金融学作为偏应用的领域,“对于基础的东西交待就没那么清楚了,可能就是A到C到F,有一个跳跃的过程。”
    为了弥补这一“跳跃”,江赛的应对方法是学习中国古人,以时间的量的积累来取得质的变化。江赛称,文科的答题具有一定的规律,但对于当时理工科思维的他,却不易很好把握,“只有把它背熟了之后,背出规律来”。在经过了“早上起来就看,困了就睡一会儿,醒了又接着看”的循环往复后,2001年,江赛如愿考入了复旦。
    江赛与城镇开发的联结,既有着偶然的因素,也有着必然的逻辑。2006年,是江赛辞去投行工作,投身于城镇开发的年份。这一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青藏铁路正式通车,中国经济以长期保持的活力蓬勃发展。
    而这一切,皆源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大批有着创新理念与变革勇气的人们,选择了置身于这个时代大潮中。而其中的一位,决然于1981年下海经商,后经跌跌撞撞的探索,创办起了以“城镇化建设”为核心业务的集团民营企业,此人名叫江喜科,是江赛的父亲。
    因此,在转向传统的城镇开发之前,江赛对这一领域并不陌生,但金融学毕业的他还是想做志趣所在的投行工作,而并未想着回父亲的公司,但2006年的到来,改变了在原有路径上前行的江赛。2005年年末,一向身体都并不是很好的父亲,做了心脏支架手术,这给彼时的江赛很大的冲击,也促使他思考投行工作的去留,“突然变成很现实的问题,原来的时候都觉得父亲是很伟大的。然后,我想,我弟比我小整整十岁,那时候他还没去读大学。”最终,江赛辞退了投行的工作,回到公司帮助父亲致力于城镇开发。
    突围:格物为检躬行为验
    2006年,江赛来到公司。此时,除了置身传统领域而面临的诸多挑战,他还需要解决的是“服众”的问题。1981年,江喜科下海办企业,最早跟着江喜科打拼的一批“元老”,资历已经有二十余年,他们对回归的江赛抱着很高的期待。但是因为刚刚接触这一领域,“肯定会犯很多很低级的错误”,这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对江赛采取观望的态度,一部分则是质疑的心态,还有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的挑战。
    对此,江赛并未采取对立的态度,“我会很包容他们,不会说先跟他们对立起来”。他先是认真地熟悉与学习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慢慢积累城镇开发的经验。接着,为了让自己在操作中所形成的一些理念能够得到实施,江赛又引入了部分认同自己观念的一些人。这之后,江赛选择了“一个能够把我的优势发挥出来的地方”—金融,因为有在复旦建立的金融理念基础和投行的工作经历,融资方面成为江赛擅长的一个方面,并借其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虽然江赛离开了专业所在的金融领域,但是经金融学系统训练的专业思维却从未离开,并被江赛运用在城镇开发的运营中。“把在复旦学到的专业知识放入这一传统领域,虽然不是走professional这条路径,但这其实也是一种专业的运用。”
    一次开会,讨论项目的开发事宜,江赛以系统分类的理念提出设立“一办一所五中心”,这一设想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我爸第一个反对,我们开会,开着开着就吵起来了,就不说话了”。在江赛的坚持下,以父亲为首的一些老同志作出了让步,同意让江赛一试。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江赛的理念得到了检验,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江赛以理工科分析的思维,通过将项目开展中可能的需求梳理出来,实现了情况的条线化,每一条线都有指定的人负责,建构了一套体系,“相当于像端口一样的对接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慢慢发现,用我的这一套东西越干越省力、省心了,还是会认可起来。”
    2008年,南京石塘村项目,这是江赛将自己的理念完整付诸运行的第一个项目。南京石塘村,位于苏皖交界处的一个贫困的山村,离南京主城区38公里,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基数少,交通不便,附近也没有旅游线路,唯一的资源是约3万亩的竹子。
    经过分析,江赛发现缺乏明显区位优势的石塘村若要想发展起来,只有创造条件,“光做经济产品不足的时候,就要让政治产品走在前面,可能是政策的红利,或者是政策尝试。”在这样的指导思路下,江赛的团队将开发要旨定位为“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乡村旅游为主线”,这样就符合了政策导向,解决了土地指标报批的问题。
    而下一步,则是“盘活存量”。先将分散于山间的自然村集中在中心村旁,聚集人气,然后公司出资统一改造,修缮环境。但光有硬件层面的建设还不够,因为是以培养产业为目标,江赛的团队就以农民为主体,通过服务培训,让农民具备基本的技能,为乡村旅游提供“软件”,因为农民本身就是住户,由其提供服务,项目运转成本得以最低,并且也解决了游客与配套服务相辅相成的问题。
    至今,石塘村的农户家庭收入由项目投资前的户均2万-3万元,增长到户均逾20万元,部分经营好的农户,家庭收入超过了50万元。该项目成果于2017年入选了十八大向十九大献礼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传道:授业解惑论说自成
    2017年,江赛应邀到浦东干部学院为中组部特色小城(镇)建设专题研讨班授课,学员为来自全国50多个地方的市(县、区)长、书记。江赛讲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方法论,即实践中形成的城镇开发模式;另一个则是政策和模式的对接,“真正结合一个地方应该怎么做。”而在与学员的交流过程中,江赛也对城镇化建设中,政府与市场间思维的差异,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体察。
    授课期间,江赛曾和一位来自吉林省的学员讨论过一个区域开发失败的现实案例。9年前,国内某知名开发商在长白山山脚,开始修建国际旅游度假区。江赛曾于4、5年前去过那里考察,在他看来,该开发商的问题出在对城镇化的理解上,规划缺少对区域发展的研究。
    度假区针对季节变化,主营高尔夫和滑雪两个项目,此外还引入了十余家高星级酒店,另建设了一片别墅区。为了配合度假区的运营,开发商又投入了近百亿的资金于松花江上游修建了新县城,政府机关大楼也迁到了此处。但是,新城与老县城相距40分钟车程,与最近的镇区(有10万左右居民,但是比较破旧)也有五六公里的距离。
    江赛认为,规划时不应该光以自然风光选址,而应该将存量的人气和产业统筹考虑。做区域开发最为重要的是盘活存量,积聚人气,而度假区,夏季主营高尔夫,冬季主营滑雪,春秋季则将陷入淡季。服务配套方面,全靠五星级酒店的餐饮为支撑显得不切实际。再者,一个新县城如果只有行政机关,是无法聚集人气的。人的聚集在于产业,而靠近新城的已有的10万余人的存量,又被开发商忽略掉。
    “规划这个东西是最重要的,效益也是从这里出来,‘坑’也在这里面。”
    展望:长路修远上下求之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让农村附属于城市,并建立起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城乡壁垒形成,人口的自由流动受阻,政府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规划者。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展开,中国一些地区开始了以基层组织和个人为发动主体、实现全部社会生产工业化的二次工业化进程,一大批小城镇相继涌现……
    然而,在城镇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江赛发现,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2000年中国加入WTO,因为巨大的人口红利,全球产能都向中国聚集,地方政府通过税收和地价的优惠吸引外资建厂开发。那时候的城镇化被理解为“修路卖地盖房子”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而修路就能卖地的原因则在于“产业和人的聚集已经走在前面,而城市建设的物理空间在后面”。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人口红利趋于消失、房产市场日益饱和的情势下,城镇化的思路也到了需要改变的节点。而为了应对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潜在风险,中央也于2015年推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过热的房产开发作出了规制。
    现今,城镇化应落脚在人,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应该通过培育产业来发展。只有有了产业,具有了一定的存量基础后,才能进一步借助外来的要素条件形成互动,做大增量,这样的东西才是“有根”的。对此,江赛给出的方案是:产、城、融同步推进,以产业培育带动城镇发展,城镇发展后又反过来支持培育的产业,而在此过程中,以金融作为有力的支撑。
    2018年11月,江赛担任了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特色小镇发展委员会主任,他仍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系统运营者的角色:“一个方面是沟通部委,将政策宣讲下去,同时,把下面的经验反映上去。”另外,江赛组建了一个专家委员会,由部委、学界和金融机构的人士组成,对应的是产业委员会,由一批资深的企业家组成。
    江赛希望能够借此促进相关各方的协调与理解,而这也是他当初接受邀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情怀,我希望中国的城镇化能够真正找到一条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