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以"党建+"为引领,选择民营企业家相对集中的渝水区水北镇为试点,探索"党建+商会"新模式,率先在江西省成立了市直属乡镇商会--水北商会,商会党委以"举党旗、抱团干、带民富"为宗旨,积极推进商会党建工作,有效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商会统筹推进规模以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2012年,新余市以“党建+”为引领,选择民营企业家相对集中的渝水区水北镇为试点,探索“党建+商会”新模式,率先在江西省成立了市直属乡镇商会——水北商会,346名会员分为15个联络处。商会成立了党委,有102名党员,9个党支部。商会党委以“举党旗、抱团干、带民富”为宗旨,积极推进商会党建工作,有效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商会统筹推进规模以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路子。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对新余市渝水区通过成立民营企业家商会和在商会建立党组织引导本土民营企业家回馈故里、支援农村建设表示肯定。水北商会获得“全国敬老文明号”,连续4年获得“江西省优秀基层商会”荣誉称号,获得江西省首届赣鄱慈善奖一最具爱心捐赠先进单位,荣获江西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商会。2016年7月,水北商会党委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依托商会抓联建统建
破解党组织组建难的问题
发挥商会与会员企业联系紧密、影响力大的优势,依托商会组建企业党组织。构建以商会党委为核心,会员企业支部为主体的乡镇商会党组织架构。针对商会党员和会员企业行业及区域分布情况,建立了建筑行业、新兴行业、服务行业、客运物流业4个行业党支部;以区域统建方式,在宜春、九江、深圳建立了3个流动党支部;设立1个商会党委直属支部,将党委工作人员党组织关系转入直属支部;按照支部建在项目上的要求,建立1个光电产业园PPP项目部党支部。严格按照党建“六有”标准建设,有效落实商会党委、各党支部的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要求,实现了对138家会员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同时,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明确商会党组织的职责,强化其在重大决策参谋、协调凝聚示范、推动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功能,使商会党组织在助推企业发展、协助乡镇政府加强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配强班子抓队伍建设
破解党组织作用发挥难问题
为解决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容易出现的“两张皮”现象,解决“有形覆盖易,有效覆盖难”问题。商会党委双向统筹选配党委班子。商会党委书记由上级派驻兼任党委书记,其他班子成员由工作热情高、有本领、有威望的党员副会长兼任。既保证了商会党委的政治方向,又确保了商会党组织对企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实施党建带群建,充分发挥商会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成立了工会、团委、妇联、商会篮球俱乐部和青年企业家沙龙等组织,共同构建相互交流、服务党群的工作平台。建立“党组织与商会领导层定期沟通”“党组织与理事会双向例会”等双向互动工作机制,做到工作相互通报相互沟通、大事协商解决的党组织与高会的良性互动,发挥了商会集体智慧,积极为会员企业发展服务,推动会员企业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商会党委成立6年来,各党组织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59起。会员企业带动本乡镇300余人实现异地创业和再就业,形成了“老乡见老乡,携手奔小康”的商会工作新局面。
注重实效抓载体设计
破解党建活动开展难的问题
为使党建活动做到为企业所需要、为业主所认同、为会员所欢迎,商会党组织一是打好服务牌,在会员企业中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承诺制”“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创建“共产党员示范市”活动,要求会员企业党员亮身份、作承诺、做先锋,在服务中谋发展聚人心、树形象。二是举起创优旗,立足岗位争先进。深人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即亮身份比党性,评谁与党组织联系多,参加组织生活多;亮职责比责任,评谁为企业发展贡献多,对家乡发展贡献大;亮承诺比爱心,评谁对困难党员帮助大,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多,引导党员创先争优。每年春节前夕组织商会党员走访慰问130多户困难家庭,资助13万元。三是树正价值观,引导业主作奉献。商会党委牵头组建“水之北”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水北商会慈善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引导346名会员抱团做公益,参与到脱贫攻坚、颐养之家、乡村振兴、奖优助学和扶弱助困等工作中来。协助家乡党委、政府做到“三个不让”(不让家乡一个留守老人因贫受苦、不让家乡一名学子因贫辍学、不让家乡一户农民致富掉队),不断满足家乡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组织开展“千企帮千户”活动,引导商会15个联络处与水北镇140户、284名贫困人口结成帮扶对子,助推水北镇贫困户精准结对扶贫全覆盖;引导商会党员会员捐资2086万元,助建52个“颐养之家”惠及760位老人,实现水北镇20个行政村颐养之家全覆盖。四是丰富会员生活,提高会员参与积极性。组建水北商会剧团,面向会员企业开展文体活动,不定期到各会员企业演出,丰富文化生活。率先创办“水北商会大讲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每月进行4次文明实践活动,每季邀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讲座,目前举办大讲堂16期,2100余人次参加。
创新方式抓服务管理
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的问题
商会党委积极发挥会员企业党支部的作用,与镇、村党组织联动,推动双向管理。一方面,以服务促管理。组织商会会员帮扶流动党员在家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使外出流动党员能安心在外务工创业。同时,积极与镇、村两级组织建立的流动党员服务站(点)做好配合工作。另一方面,以制度强管理。除“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外,还建立了党员外出申请报告及信息登记、专人联系等制度,强化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同时,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劳务输出和流动党员管理作为年度综合考核商会党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会还把流出地党组织的地缘优势与流入地党组织的同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搭建起服务流动党员和流动群体的工作平台,为在流动群体中开展党的工作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形成了同乡联同乡、同乡管同乡、同乡带同乡的流动党员管理和流动群体关爱服务工作新格局。
以商聚力抓商会自治
破解非公企业发展难的问题
围绕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普遍面临的经营难、融资难、招工难等问题,强化商会自治功能,着力做好“政府机构难以做、单个企业无法做、市场做不到位”的事情,为会员企业发展“添砖加瓦”。一是完善运作机制,强化自治功能。构建商会党委领导下的商会“四部一办四会”自主管理服务组织体系,设立15个联络处,形成行业促进会长牵头、联络处执行的商会运作机制。二是整合会员资源,实行抱团经营。发挥会员企业江西一带一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用,引导更多会员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立“电梯采购平台”、设立倒贷基金,帮助会员企业抱团经营。三是加强服务引导,助推转型发展。商会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和人才引进、项目对接、融资等服务,帮助会员企业积极应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现实挑战,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商会的组建使会员企业信誉度得到提升,市农商行给予商会30亿元的中小企业专项信贷额度,支持会员企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四是发挥商会职能,实现以商招商。广泛动员在外发展的水北籍“渝郎”投身家乡建设,积极参与“渝郎回乡”工程,引进了江西恩克新材料、江西瀚德科技、新余天凯乐冷饮等实体企业回乡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