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把品牌商品送到偏远城乡
作者:
■陈雪根
拼多多上市时,很多人对它的商业模式嗤之以鼻,甚至把它当成了消费降级的替罪羊。尽管那个时候,我只知道拼多多这个名字,根本搞不清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电商平台,但我坚信,卖便宜货只是一个市场切入口,过不了多久,其商品和价格就会跟其它电商平台几无二致。到目前为止,我的“预言”只实现了一半,拼多多所销售的商品品质提升很快,但依然保持了难得的价格优势。
它是怎么做到的?据拼多多介绍,它主要靠“新品牌计划”和“品牌下乡直补”这两招。
日前,有消息说,刚刚在美国完成新一轮FPO(后续发行)的拼多多宣布,继2018年对“品牌下乡”补贴5亿元人民币之后,平台将在2019年继续联合百大品牌,定向直补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以促进“品牌下乡”和农村市场消费升级。而“新品牌计划”是一个目标聚焦于中国中小微制造企业成长的系统性平台。去年12月时,这个计划已经启动,有20家试点工厂参加了这一计划的一期工程。而在2019年,重点扶持名单将扩大到100家,覆盖中国主要产业带,以及拼多多平台爆款商品类目。
拼多多的做法,把准了党和政府的脉搏。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很长一个时期内最大的政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一场攻坚战,扩大内需市场特别是激活农村消费品市场,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市场冲击的有效手段,在这几个关键点上,拼多多无疑是“讲政治”的。拼多多的“新品牌计划”和“品牌下乡直补”,重点扶持以代工、外销为主的工厂和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品质极高,面临严峻的出口形势,急需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开拓内需市场;很多电商平台都把眼睛盯着一二线城市,而广大的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基本无人问津,老实说,这些地区的消费者也买不起昂贵的品牌产品,拼多多把这供需两端彻底打通了。既满足了美好生活需求,解了供给侧企业的困局,又把质优价廉的品牌产品销到了偏远的城乡,可谓一举三得。
其次,拼多多也是讲情怀的,他们拿出了真金白银做这件事。稍有在低线城市和落后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大都知道,这些地区很多人身上的所谓“名牌”其实就是山寨货,相关数据显示,线上“农村山寨”的投诉率在十万分之一以下,远低于线下市场投诉比例,但要避免线上市场受到线下山寨产品的冲击,就需保持最严格标准的平台治理规范和持续迭代的技术手段。为此,春节期间,拼多多通过严密的大数据风控系统与人工巡检,主动关闭了超过1000家涉嫌违法违规店铺,下架数万件违规商品,前置拦截近数十万条食品、电器、个护洗化类侵权及违规商品链接。不断进化的平台治理能力背后,是坚实的技术能力和巨大的资源投入。今年2月,拼多多新募资金已超10亿美元,除用于“新品牌计划”外,研发投入费用中的很大一部分,将投入平台治理和风控系统的持续迭代与升级。加上这两年拼多多拿出了10亿元,用于品牌下乡直补,可谓豪气冲天、豪情万丈。
当然,他们也不是活雷锋,他们做这些好人好事的目的,除了帮助代工外销企业打开国内市场、培育民族品牌,让低线城市和落后农村的消费者也能消费得起真正的品牌产品外,他们的两手其实抓住了两个金矿。2018年10月发布的《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2017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1244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1%。此外,2018年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速达10.7%,显著高于城镇居民。显然,这是一片蓝海。通过定向匹配、补贴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推进品牌产品的下沉速度,挤压山寨产品的生存空间,既是电商平台的责任,也是巨大的机遇。而这个机遇,很多电商平台还没有看到。而对品牌生产商来说,过去,品牌产品的渠道要经由分级代理商、经销商、批发商、终端等多个环节,流通成本很高。现在,拼多多“品牌下乡”通过精简的供应链直达消费者,大幅削减品牌商的运营成本,从而创造了让利空间,可为品牌商创造新的增量市场。最终,实现的将是品牌商、平台和消费者的三赢。
但愿我的“预言”永远不要实现,通过“新品牌计划”和“品牌下乡”,拼多多永远是那个卖最便宜高品质商品的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