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民间古董“跑家”文化空白
作者:
■魏锋
古董传奇小说《跑家——那些埋藏民间的古董传奇》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揭秘民间古董收藏界的故事,填补了民间古董收藏“跑家”文化写作的空白。
“匠人们在故宫里修文物,跑家们在市井乡间寻珍宝”。在民间古董收藏这个行当,“跑家”是指深入乡下,挨门进户探寻遗落民间古董的收藏家。“每个人都想探寻我们老祖先留下的老物件儿、老古董,可以说,人人都是个跑家,所以我愿意更广义的来讲跑家的故事,通过小众来表现广义人群的向往。”许海涛创作《跑家》的初衷,是把“跑家”搜寻、挖掘、保护、传承的当代民间文化记录下来,展现出来。“礼失求诸野,善在黎民。”许海涛就是一位“跑家”。难得他三十多年来走遍关中,刮地皮式“跑一线”探古寻宝,经见、过手各类藏品和老物数万件,与近百位一线跑家相交甚笃。更难得的是创作了百万字多部古董收藏系列文学作品,在古董收藏与文化继承两者之间往返,在自己的文学世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文学形象——跑家。我们这里所谈到的《跑家》是他的第一部古董传奇小说。
《跑家》对于陌生领域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本书不仅值得古董行家、爱好者收藏阅读,更是一部符合大众阅读审美需求之作。从写作范畴上来讲,《跑家》是小说,但纪实性较强,过心接地气,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作品以引人入胜的小说笔法,“我”隐身于故事中某一个角落,与“跑家”一起探古寻宝,在访珍觅奇中淌游于历史和乡野间,寻常的百姓故事浓墨重彩隆重登场,原汁原味,似俗而不俗的“跑家”演绎由宝物引发的传奇,有趣、有味,好读、耐读!
“有那么几年的时间,我像一只麻雀,在乡村漫无目的,又似乎怀揣着所谓的目的不停地飞翔。这家屋檐生了苔藓的青瓦、那家尘灰满面的中堂、这家浸满了油脂和茶垢的炕桌、那家雕镂美丽花纹的房梁、这家丢弃后院硕大的青石条、那家黄土夯筑的院墙……都留下了我翩翩飞翔的记忆。”“跑家”靠什么来支撑?许海涛在序言中真诚地向读者讲述他入行的初衷,收藏让他对生存过的土地有了更豁达的理解与更深入的洞悉,创作无疑也是一种精神轮回的托付与归栖——“在一座座村庄——这些村庄已经足够衰老,生命用分秒来计算,城市强大的侵略催促他们死亡——活着的最后时刻,结识了很多‘跑家’朋友。”从开篇故事开始,笔者最大的感觉就是故事讲得自如、纯粹、朴素,不断涌现语言的快感、阅读的快感的,故事和人物在特定的场景中如电影画面般展现眼前,闭上眼,又能将读过的故事油然升华成一幅情景画。
在当下文学泛物质化的书写潮流中,许海涛用心收藏,用情创作,《跑家》不仅填补了民间古董收藏“跑家”文化写作的空白,而且让传承传统文化的根留了下来。
诚然,《跑家》作为一个非专业作家来说,虽然在非虚构文学创作中是一个创新,给读者“一口气读完”的快感,但又不凡缺少一个比较理想的表达形式,作为整部作品还不够宏伟气派,故事悬念不够精彩,偌许海涛先生能静下心来,在文学创作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一直勇敢地走下去,让人与事、情与景进一步融为一体,精雕细琢,《跑家》每一篇故事都会以更加完美的影视形式展现给广大读者。
对《跑家》的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遍,两遍,也许是一段时间,或许走进《跑家》是一辈子,因为当你真正读懂了这些古董“跑家”故事,或许下一个“跑家”就是你。我理想的阅读,朴素并不浅薄,舒服回味无穷——我对许海涛系列古董传奇小说的阅读更加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