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谱写脱贫“壮美”篇章
作者:
■本报记者李运涛 见习记者陆世初
今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将迎来成立60周年华诞。60年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八桂大地从此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奋进一甲子,壮美新广西。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广西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谋发展,齐心协力搞建设,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广西各族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富民兴桂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脱贫攻坚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交出了一份优秀成绩单。
广西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脱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嘱托,按照党中央部署,广西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倾心倾力调动各方面力量集中攻坚。
2017年,广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了3万元和1万元,是1978年的105倍和94倍。农村贫困人口从1980年的1920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267万人,广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7%。这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源自广西5600万各族人民伟大奋斗,展现了广西各族儿女奋力前行的决心与信心。
政府主导 产业扶贫促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广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对此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构建起“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的产业扶贫大格局,提出了县级发展“5+2”、村级发展“3+1”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10月17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在2018年全国扶贫日产业扶贫论坛上发布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广西县级“5+2”和村级“3+1”产业精准扶贫规划位居第一。
为加强政策扶持,广西先后制定出台《关于编制县(市、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规划(2018-2020年)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助推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加大产业扶贫政策扶持力度。
为集中精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广西明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重点支持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发展县级特色产业。今年上半年,下达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8亿元,各县安排产业开发资金16.6亿元,较2017年的13.5亿元同比增长22.5%。广西上下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各项工作,精心组织特色产业发展,产业扶贫工作亮点纷呈。
踏平山路唱山歌,齐唱产业致富歌。广西河池市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该市把培育、发展扶贫产业作为脱贫的根本出路,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铺平了扶贫路。目前,“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已覆盖84%的贫困户,不少产业已产生良好效益,为贫困群众带来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油茶、核桃、糖料蔗、“三特”水果、桑蚕等扶贫产业。该县加大扶贫产业的扶持力度,整合资金1.3亿元用于扶贫产业发展,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2014年、2015年退出户每户最高3000元,2016年、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最高6000元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对种植油茶的贫困户每亩补助1200元,对非贫困户每亩补助900元。对没有劳动能力或者缺乏生产条件的贫困户,可以用政府补助资金入股合作社或者委托大户种植户均5亩油茶,在油茶挂果开始按照入股面积平均产量的15%分红,连续分红10年。同时,通过采取购买社会技术服务和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屯开展产业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农户及时掌握相应的种养技术。今年以来全县共开展各种形式培训班74期,培训贫困户7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7000多份。
位于桂西南部的德保县变地理劣势为致富优势,立足山区资源,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柑橘、山楂、桑蚕、甘蔗、蜜蜂、八角等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引进广西扬翔等10家龙头企业,有扶贫产业基地29个、产业扶贫示范园区3个,组建种养专业合作社343家,有1.74万户贫困户有特色产业,覆盖率达87%。今年,该县还启动“产业覆盖百分百”行动,对现有产业已达到规模的贫困户主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上半年该县全县共投入1517万元,对6068户贫困户进行产业奖补。另据了解,今年以来,德保巴头乡以“四五六”工作法,统领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因地制宜打造以猫豆种植为核心,联动发展山楂、桑蚕、肉牛、黑猪、中草药等产业为一体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格局。
想要拔掉穷根,发展富民增收产业是开展脱贫攻坚的关键。靖西市以拔山扛鼎之势推进产业扶贫,目前,靖西九成预脱贫村已有特色产业。2017年,该市有2.64万贫困户参与发展特色产业,贫困村农业特色产业覆盖率达85.1%,其中24个预脱贫村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比例高达92.3%。去年,靖西市投入资金2.3亿元创建29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安排本级财政资金4108.5万元,使每个贫困户都有1000元发展产业启动金,“三种一养”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866个贫困户种植烤烟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全市烤烟规模、质量和效益连续13年居全区首位;桑园面积覆盖贫困户2460户;水果面积覆盖贫困户4421户;生猪养殖覆盖贫困户9800户。
靖西市还整合扶贫资金4000多万元,市级财政安排资金2000万元,撬动银行放贷2亿元,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公司原始资金注入问题,注册成立了37个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有力地助推了产业扶贫的发展。
多方参与齐心聚力战贫困
今年11月,大唐集团向大化瑶族自治县捐赠定点扶贫专项资金929万元。2017年以来为大化县落实帮扶资金1200多万元,用于帮扶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增收产业、就业转移脱贫等,为大化的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脱贫攻坚,民营企业家不会缺席。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定寿是民营企业家参与广西脱贫攻坚事业的杰出代表。他摒弃以往单一的扶贫模式,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创新推出“一十百千万”精准扶贫养殖小区新理念、新模式。该模式运行两年多来,带动全区22个县(市、区)2.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据统计,扬翔公司以“授人以渔”的产业扶贫方式,带动贫困村村民累计创收超过10亿元,约25万贫困村民实现了养猪脱贫致富。
珠江西江同一源,粤桂两地如一家。按照中央要求,立足两广实际,进一步全面落实“携手奔小康”行动要求。广东省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由深圳市牵头负责,重点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河池市及所辖17个国定贫困县(石漠化片区县),在此基础上,广东、广西两省区商定扩大结对范围,充实帮扶力量。增加广东省江门、肇庆、湛江和茂名市所辖县(市、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桂林、贺州、柳州、南宁和来宾市所辖16个国定贫困县(石漠化片区县)建立结对关系,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2017年,粤桂扶贫协作进入“好”的第一档次,国家表彰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的两对省区,广东、广西是其中之一。
作为东西部扶贫的对口单位,东兰县把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纳入县委县政府工作全局,作为加快东兰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深圳龙华区对口支援的利好政策,扎实有效地做好对口帮扶各项工作。
2016年以来,该县共实施粤桂扶贫协作财政资金项目37个6500万元,全县2016年、2017年减贫21个村2859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3.4%下降到2017年底的15.27%。目前深圳市990万帮扶资金实施的村屯道路硬化、家庭水柜、学生宿舍楼和食堂等项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总投资6500万元的东兰深圳小学项目扎实推进。
据了解,粤桂加强扶贫产业协作取得新进展,截至今年9月底,广西与广东企业签约合作项目累计1793个,总投资额3942.9亿元;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入驻重点企业达338家,新注册企业207家,广西片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7亿元,同比增长14.2%。
目前,在广东省的支持帮助下,广西今年共引导来桂的广东企业113家,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9个,实际投资额160.3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8995人。今年5月,会同广东省在深圳市举办以“新时代、新征程、新机遇”为主题的投资推介会,共与256家企业对接洽谈,107家企业有意向投资金额957.3亿元,其中河池、百色两市专场签约项目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