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粒种,关系千万家。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以“小种子、大产业”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国家级蔬菜种子生产基地为目标,不断创新、持续求进,推动了蔬菜制种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发展。如今,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国内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企业,AAA级专业化蔬菜种子生产企业,在一粒粒蔬菜种子里,绿茵种苗做出了大文章。
紧抓机遇奋勇踏上新征程
从1974年开始,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侯三元便与种子结下不解之缘。从基层农业技术员到经理,侯三元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良种繁育事业。
2000年,在种子行业浸润多年的侯三元,敏锐地察觉到了市场的变化以及蔬菜制种产业蕴藏的巨大商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绿茵种苗加快种子生产基地的规模扩张与种子的品质提升步伐。在基地建设中,绿茵种苗确立了“现代种业、富民产业”的发展道路,新建轻钢结构育苗温室10万平方米,配备施肥覆膜起垄一体机、种苗移栽机、种子专用联合收割机,引进种子色选机、比重精选机、去泥土机等国际先进的精选加工设备,有效推动蔬菜制种“两头工厂化、中间机械化”。绿茵种苗还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亩均节约成本600元以上,提高种子产量15%以上,实现了蔬菜制种的“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在探索的征程中,绿茵种苗推动济源成为河南省最大的蔬菜种子生产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之一。2017年,该市被认定为国家首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成功创建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近年来公司也荣获了“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省扶贫功勋企业”“济源市市长质量奖”等荣誉称号,企业发展勃勃生机。
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
只有科技领先,企业才能真正领先。公司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种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真正发展壮大。
为加快企业发展,绿茵种苗不断寻找技术支撑以及合作伙伴。2005年,绿茵种苗成立“绿茵蔬菜种子生产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的专家团队入驻绿茵种苗,成立了“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种子质量的提升获得了更强的科技支撑。
“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整套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从亲本提纯、种子扩繁、田间去杂、去雄授粉、收打晾晒、精选加工到收贮保管等种子生产全过程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体系。”济源市总商会副会长、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国强自豪地说,“我们已经组织完成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科技合作项目,蔬菜制种集约化育苗、花期综合调控、洋葱杂交制种的技术研究与集成等一系列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有效保障了绿茵所繁育的种子达到国际质量标准。”
经过多年努力,绿茵种苗已经成为国内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企业,白菜、甘蓝、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杂交种子生产技术在国内外也居领先地位。
目前,绿茵种苗已与美国、瑞士、韩国、马来西亚、荷兰、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种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砥砺前行带领农户共同致富
“产业发展到哪儿,就要让老百姓富到哪儿。”绿茵种苗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紧紧抓住国家振兴民族种业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蔬菜制种的比较效益,把济源山区在蔬菜制种上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带动山区群众致富。
“扶贫路上不让一个老百姓掉队,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每一个农业企业的责任和使命。绿茵种苗坚持将公司发展与农业、农村、农民相结合,坚持走群众主体、龙头带动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探寻产业扶贫新模式,真正提高贫困群众的制种技术水平,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增收能力。”侯三元说。
2017年,绿茵种苗基地面积达到1.35万亩,辐射全市9镇、92个行政村,带动制种户4000余户,增加农民收入7200余万元。其中,64户贫困户发展制种面积142亩,增加收入52万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未来的发展,侯三元表示,绿茵种苗将继续坚持种子基地建设在构建现代种业体系、保障国家种业安全上的重要地位,始终把种子基地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把“绿茵”打造成为专业化蔬菜种子生产的著名品牌。(聂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