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如何向高度和深度转变?"航空母舰"变为"联合舰队",服务功能向引领职能转变,需要商会软硬件配套,深度拓展和运营,向精细化服务转变,增加新的赢利点,增加新的吸引力和粘合剂,打造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事业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余明阳,文化与金融发展研究所所长丁丽君、高级研究员曹毅一行近日到访上海市浙江商会。上海市浙江商会党委副书记、秘书长吴仲春,常务副秘书长陈丽群,副秘书长段寅燕,党委书记助理、副秘书长俞秋勤等热情接待并座谈交流。双方就商会发展、管理模式、分会平台作用等做深入交流,重点探讨了筹建浙商学院的时代背景、功能定位、价值作用及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商会优势资源等。
余明阳作为浙江人,与上海市浙江商会渊源很深,他对上海市浙江商会近年来所做的工作给与了肯定。“浙商在全国拥有良好的口碑,商会工作宽度已经做出来了。如何向高度和深度转变?‘航空母舰’变为‘联合舰队’,服务功能向引领职能转变,需要商会软硬件配套,深度拓展和运营,向精细化服务转变,增加新的赢利点,增加新的吸引力和粘合剂,打造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事业平台。”余明阳说。
吴仲春对上海市浙江商会做了详实的介绍:“商会自1986年成立至今已有32年,15年前开始‘市场化运作’,在打造上海浙商品牌、提升商会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当商会体量和功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并逐渐从‘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步入‘完整的社会组织生态系统’,需要我们重新‘摸着石头过河’,重新定位上海浙商品牌、定义新浙商精神,既要不忘初心,也要勇敢创新,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陈丽群、俞秋勤和段寅燕分别从商会定位、浙商精神、商会党建、浙商学院和两青组织建设等方面也抛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新时代背景下,未来4到8年商会发展如何定位,新浙商精神如何诠释,有待我们进一步思索、传承和发展。浙商精神需要传承,浙商的经验智慧和经营之道需要传承。民营企业的发展要有两个前提:一是要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二是要规范发展。基于这样的背景,筹建浙商学院这一综合性服务型的教育平台势在必行,学院应根据浙商企业创新转型、项目孵化等需求提供服务。近年来上海市浙江商会倾力打造浙商大讲堂、九大分会、财智女性和青年领袖高峰论坛等品牌项目,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应通过浙商学院有效整合利用优势资源。”
上海市浙江商会认为,“两青”组织作为“后备力量”被寄予厚望,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如何担当起引领未来的重任,如何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大势、提升企业党建和管理水平,都是商会“两青”平台要努力探索的,也恰恰是浙商学院的价值所在。
余明阳表示,上海市浙江商会经过32年的发展,“宽度已经显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高度和深度的建设,要从航空母舰发展成联合舰队”,商会服务功能的建设日趋完善,但引领功能有待加强。他根据商会“一次标志性的年会”“一本有影响力的杂志”“一份双年度的年鉴”等已有的品牌项目提出,还需要做另外几个“一”,即“一所浙商学院”“一本梳理浙商精神的著作”“一栋标志性的浙商大厦”“一套浙商企业丛书”等。关于建立浙商学院,余阳明指出目前商学院有五种模式,即传统院校建立的商学院、国外商学院的渗透、互联网学院、企业办的大学、新机制大学,浙商学院的筹建首先要在定位上认真思考,同时要充分整合利用好“独有的优势资源”。
丁丽君肯定了商会发展成果,并提出文化是根,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浙商文化“独特性和历史性”的挖掘、传承和传播。曹毅指出,商会做了大量后台的工作,应建立多维平台,充分发挥浙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