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都要尊重工匠精神

作者: ■刘战红李富永

    最近,全国上下形成了宣传学习大国工匠高凤林的热潮。据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的国家特级技师高凤林,长期给火箭的“心脏”部位发动机做精密的焊接工作,尤其是作为新一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焊接人,攻克了许多重大技术难关,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工匠精神,广泛开展工匠人才的培养选树,注意提高工匠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工匠人才发挥作用搭建了宽广舞台。宣传高凤林这样的典型人物,就是要弘扬这种精神。
    相较于宣传高凤林个人而言,通过高凤林这个典型的形成,探索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工匠精神的氛围,则是一项永久的课题。一个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形成,直接看是劳动者有敬业精神,但基础和前提,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和追求方向的结果。弘扬劳模精神,虽然劳动者是主体,但劳动者工匠精神的树立和弘扬,却是社会追求产品质量和工作水平的产物,是全社会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环境作用于人所激发出的火花,它需要全社会为工匠精神的树立厚植适宜的土壤,这不仅是我国追求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所必须的社会基础,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精神内核心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观的集中体现。
    但是,在航空航天这样“高、大、上”的领域出现高凤林这样的大国工匠,还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适宜工匠生成的土壤和氛围。航空航天领域是国家顶层重视的国防事业,即便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动乱时期,对这样领域的人才都是优礼有加;如今,培养和重用高凤林这样的高级人才,其重要性对任何人都不言而喻。难的是在全社会的每个领域、在国家的每个角落都形成这样的风气。
    毕竟,质量第一的理念和制度,还远没有渗透到社会和经济的各个层级每个角落。我们看到,尽管我国神舟飞船遨游太空、高速列车驰誉世界、互联网应用独领风骚,但国内市场上一些技术含量很低、制造工业工艺很简单的低端产品,甚至大路货一样的住房,其质量却如同豆腐渣,用不了多久就坏,住不了多久就漏洞百出,等等。试想,如果厂家和建筑商不漠视质量的话,其具体的操作者谅不至于如此粗制滥造。
    在许多领域,由于没有航空航天领域的那种一旦质量出错就后果极其严重的结果,所以导致一些粗制滥造往往被视而不见。领导层的注意力如果不在市场、不在产品质量的话,技术人才就显得人微言轻、可有可无。这十分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而且也存在阻碍国家人才评价体制改革的努力。
    从去年开始,中央国家推行人才评价体制改革,目的是要破除职称评定中唯论文、唯文凭的弊端。但这项改革能否顺利落实,取决于权力下放用人单位以后的实际操作是否公正。如果风气不正、任人唯亲,获得职称的可能就不是真正有技术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