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成为民族品质
作者:
■何翠云
央视《大国工匠》节目播出第一人——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班组长,被称为中国火箭“心脏”焊接第一人,他说“看着自己亲手焊接的火箭成功发射,心里有一种自豪感”。
在第66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高凤林一举将三个创新发明项目金奖收入囊中,震惊四座。作为火箭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焊接的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仅一个喷管上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三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他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
火箭的研制离不开众多的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从蓝图落到实物,靠的是一个个焊接点的累积,靠的是一位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38万公里,是嫦娥三号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时间允许的误差。这是需要一种怎样的工匠精神才可以完成的高难度工作,高凤林不愧为大国工匠,不愧为国宝级的高技能人才。
38年的航天工作生涯中,他一次次攻克了200多项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难关,为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教授的项目曾遇到难题也向高凤林寻求解决方案。
正如高凤林自己所言,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工匠精神,理论是基础,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在实践中,要在行为层面上持续专注、开拓创新。正如著名的“1万小时定律”所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人的质量决定产品质量。”这是高凤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任何先进设备,都是人的延伸,都需要人的控制,需要长期专注和投入,以追求产品及其内涵的实现,达到产品的最佳状态。人的质量决定产品质量,这或许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其中也涉及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文件。这表明国家将工匠精神提高到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层面上,说明打造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和中国制造来说,是一种迫切需要。
目前,倡导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充分重视并发挥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不断激励高技能人才的培育机制,探求大国工匠的成长规律、了解高技能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仍然是一件急迫的事情。可以这么说,工匠精神决定了中国智造的前途,也决定这个民族的未来。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民族的品质,中国才可能从一个制造大国变成一个制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