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中蒙在更多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访蒙古国驻华大使丹巴·冈呼雅格

作者: ■本报记者周勇刚 孙永剑

    蓝天、白云、湖泊、草原、骏马……走进蒙古国驻华大使馆,印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挂在墙上的风光画卷,有如蒙古长调般把来访者带入那辽阔的异域,感受辽远深邃的草原文化。
    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见到了身材魁梧的蒙古国驻华大使丹巴·冈呼雅格。与他交谈如同遇到老朋友一样,无拘无束,而他的坦诚如同蒙古的蓝天般透明。
农牧业合作放在优先位置
    中国与蒙古有着长达4710公里的陆上边界,这成为了连结两国友谊的纽带。“2014年8月,在两国建交65周年之际,在那个美丽的夏天,习近平主席对蒙古国进行了一次‘走亲戚式’的访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开启了两国合作的新篇章。”丹巴大使开门见山说到。
    在那次访问中,中蒙两国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议,并以此为契机,两国在政治互信、务实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都取得了飞速发展。时隔4年,蒙古国总统哈勒特马·巴特图勒嘎应邀出席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这更推进了两国之间的务实合作。
    这位大使告诉记者,蒙中两国产业合作可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矿产开发成为两国最早合作的领域。作为一个资源型国家,蒙古拥有铜、铁、煤、锰、钨、钼、铝、石墨、云母、石油、油页岩矿等80多种矿产以及6000多个矿点。当时,中国有国企和民企陆续来到蒙古国投资矿产业,但后来受到一些因素影响,没有形成较大的开发规模。
    在丹巴大使眼中,农牧业正是当前蒙中两国展开共合作共赢的最佳领域之一。素有“畜牧业王国”之称的蒙古国,有着极大丰富的天然草场,有着极富市场竞争力的肉类食品,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长久以来一直是蒙方对外贸易的一大亮点。“这更适合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并推进蒙古国农业及畜牧业的集约化发展。”丹巴阁下着重强调。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煤、铜、铁等大宗矿产商品价格持续下跌,这使得蒙古国的农牧业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出来,而中国有着庞大消费市场,对奶制品和牛羊肉的需求日益增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这必将对两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然而,就目前而言,中国企业尚未充分进入蒙古国农牧业,让这位大使难以安心,期待在华任职期内有一个明显的突破。
    根据2014年签署的中蒙经贸合作纲要,2020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要达到100亿美元。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蒙古国对中国贸易总额达到67.3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8%,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市场环境更适合民企拓展
    蒙古国被视为马背上的民族。也许,在许多中国人的印象当中,它地广人稀,更是风沙和戈壁的代名词,但实际上,那里有十分优美的自然风景,旅游更是作为支柱产业。
    成吉思汗紀念館、呼斯坦诺鲁国家公园、清河尔温泉、库苏古尔湖……,丹巴大使说起本国的风景名胜如数家珍。一处处旅游胜地笼罩在穹庐之下,正以蒙古人民的热情和豪迈向全世界敞开胸怀。
    目前,蒙古国对中国公民的个人游已经开放,这对它的旅游业来说是一大提升,丹巴·冈呼雅格看到了这一点。上任近两年,他力争促成两国在更多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并使旅游业赢得更大的发展。
    如果说,双边经贸合作更多始于民间自发往来的市场行为,那么,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动则引导着这种互利合作逐步走向规范发展。近年来,蒙古国更出台了包括《蒙古国外国投资法》在内的许多法律和政策,以吸引外商投资,这些都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国投资构成了利好。
    实际上,在蒙古国经济体系中,占主体80%为私营企业,在这种天然的经济结构和市场氛围下,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更会如鱼得水,无需担心受到任何法规或政策上的歧视,丹巴·冈呼雅格对这一点坚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