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达中国深耕园区建设产城融合二十年
亿达行 园区行 中国行(上)
作者:
■本报记者周太友
当你沿着亿达创新变革的轨迹,了解亿达产业园区20年发展的业态、现状与趋势,了解产城融合发展的功能、特性与内涵,你会感到中国园区甚至城区建设发展的前景与辉煌。正可谓“园区强则城市强,城市强则中国强”!
做为2018年河南省A类重点建设项目的亿达中国“郑州科技新城”奠基仪式,日前在郑州高新区举行。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据介绍,郑州科技新城将以电子信息产业密集的高新区为着力点,以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引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定位为依托,以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定位为基础,集合三大核心智慧链条打造创新智慧产业集群,优先带动和聚集区域信息产业向“智慧产业”升级、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制造”升级,将会成为郑州高新区“千亿级世界一流高新科技园”的标杆力量。
9月19日,亿达中国与重庆九龙坡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在新园区投资建设、存量物业运营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助力九龙坡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之城。据协议,亿达中国将在九龙坡区选址约5平方公里,投资兴建重庆亿达生态科技城,打造以高端生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9月20日,武汉软件新城首家互联网独角兽企业诞生。该园区企业易久批宣布D轮融资已经完成,估值高达11亿美元,正式跻身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企业俱乐部”。
今年以来,郑州亿达科技新城,长沙亿达智造产业小镇、长沙亿达智慧科技中心、成都亿达天府智慧交通科技城、重庆亿达创智广场等一系列重大产业园区投资项目陆续摘得土地、开工建设,北京、成都、长沙、武汉、合肥等地的一个个轻资产项目运营顺利、成效显著。记者日前随全国主流媒体亿达中国园区行采访时感到,继投资开发大连软件园、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武汉软件新城之后,亿达中国在新一轮全国战略布局和项目推进中,创新引领、整合资源、集聚优势、扎实有序,稳步发展。
作为国内企业主导的产城融合开发模式的领航者,亿达中国自1998年始,已在产城融合的发展道路上深耕20载,创造的社会价值远胜过企业效益。被誉为独树一帜的商务园区运营专家。
大连软件园——亿达中国产城融合开山之作
1998年,当美国硅谷的神话开始以互联网的速度影响和改变世界,彼时国内的软件产业萌芽初始、对软件产业园区的概念尚处于理解认知的阶段。这一年的6月18日,孙荫环在当时大连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小山丘上,掀动了中国第一个软件园的第一锹泥土。他也许想象不到,这一锹土的力量,掀开了中国软件业发展的崭新一页。
全国第一家以“官助民办”体制开发运营的大连软件园,快速发展成为国内最具国际化特色、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专业化软件园区、亚太软件服务和创新中心、最具规模的ITO/BPO产业基地。亿达中国软件园区建设的经营模式和发展速度,引起了《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关注与感叹。
大连软件园经过20年的持续发展,如今已经聚集了包括简柏特、IBM、埃森哲、惠普等6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近千家软件企业,超过10万名软件人才,是大连单位GDP贡献度最高、能耗最低的绿色增长区。在大连软件园的带动下,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和崭新的城市名片。很多企业在入园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2003年入园的IBM,15年中人员规模扩充了超过160倍;拥有逾8000名员工,是IBM中国规模最大的分支机构;再比如媒体团深度考察的思科,通过大连软件园独步江湖的BOT模式,迅速完成了落地、成长、壮大的发展历程,已成为其全球业务的重要布点;再比如埃森哲,从刚开始入驻大连软件园时几千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到后期委托亿达为其定制专属办公楼,再到现在迁入9万平方米的大连软件园信息谷专属园区,人员规模、业务规模迅速扩张。而大批入园企业的良好发展和业界口碑,吸引着其相关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大连软件园区的深度发展,开启了中国产城融合的新模式,成为产城融合的典范园区。
第一个直接显著的作用是改善了区域人口的结构,提升了人群的文化水准与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把更文明、更高尚、更有序的工作生活状态植入其中。同时高智人才所具备的活跃思维,充满了创造力与正义感,使这里成为优雅与时尚并存、文明与热情并蓄的活力社区,引领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
人才汇聚所带来的效应还延伸到了区域发展的各个方面。首先,高收入、高品质人群的汇聚引发了对于高尚社区、优质生活环境、高端消费设施的需求,促使高质城市生活元素向这里快速集中。据统计,在大连软件园周边的高端社区数以十计,区域价值在十几年内更是翻番向上。而各种品牌教育机构、医疗设施,丰富高端的生活娱乐设施,如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购物中心在大连软件园区域比比皆是——人们在这里工作、受教、居住,乐享生活。据测算,每名在此工作的软件工程师,都可带动餐饮、酒店、航空、出租、物流等相关行业8人就业,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市发展推进中心,实现了城市化配套的持续完善,产城融合由此而瓜熟蒂落。
2009年,联合国国际花园社区金奖花落大连软件园。花园社区,绝不仅仅只是居住环境的优美,更应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园区状态,有产有城,产城融合。一个有生命力的社区,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产业,这是其他社区元素得以活跃存在的基础,关于这一点大连软件园做出了最好的示范: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聚集,继而带来消费增长,成就区域繁荣,推动环境提升;美化的环境又作为资本继续吸引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人才聚集,这是一个可反复执行的发展良性循环,也是一个成熟的产城融合生态园区——大连软件园所呈现的最质朴、本真的状态。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亿达中国由园到城的跨越
2009年,为践行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部署,带动大连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酝酿而生。拥有大连软件园成功开发运营经验的亿达中国,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新城发展商和运营商的角色和责任。
亿达中国在新城建设之初就提出:新城在产业领域重点发展低碳经济,在经济领域探索综合开发模式,在社会领域谋求绿色、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与习总书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谋而合。亿达中国从2010年开始在15.26平方公里的新城核心区打造“产城融合”的新样板并书写了多个“第一”:与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生态技术方面的深入合作,引进多项首次进入中国的智能和生态技术;创造了单个项目集合全球顶级设计公司数量最多的纪录,SOM、MVE等顶级设计机构以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与亿达中国共同勾画新城蓝图。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不同人群更加和谐相处,这是亿达中国在“产城融合”过程中最为重视的问题。亿达通过一系列努力,将原住民的土地转化为高端生产服务业的园区资产,让农民变成资产拥有者,享受到新城带来的红利--新城核心区所在地大东沟村此前是甘井子区的一个自然村,经济水平位列甘区末位,住房老旧,交通闭塞。新城核心区建设前,亿达中国首先完成了大东沟村的改造——2010年,全村606户居民搬进亿达中国为其建设的1400余套花园洋房新居,人均居住面积增长60%以上;亿达中国建设了集中式商业及长租公寓作为村集体所属物业,负责统一招商运营,收益由村民以股份制方式长期分享;在新城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优先雇佣本地村民以促进就业、增收。这套安置原住民的“大东沟村模式”成为实践“三新工程”的成功范例。
如何打破以往传统产业园区建设“产业第一”的老模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一个当时人们不敢想的绿色指标应运而生:区域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米以上,万元GDP降耗位居全国领先水平。为此,亿达中国遵循保护原生态、再造新生态的理念,将以牧城驿湖滨公园为代表的五大公园体系一一呈现,成为新城发展绿化生态的重要顶层设计。2012年,以生态建筑、生态城市等为主体的六部生态导则正式出炉。“造城”过程中的每一个行为是否符合生态指标,都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考量,这就是亿达中国独创的“牧城驿指数”。
2010年,随着新城动工建设,亿达中国的产业人再次集结,与政府一道走出去,推介新城、全球招商。2012年,新城一期产业楼投入使用,以Goodyear、Citibank、HITACHI、Panasonic等为代表的500强企业,以华宇、科大聚龙等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进驻。华宇软件从最初在新城租用几百平方米写字间到委托亿达为其定制1.8万平方米专属办公楼,企业几年间实现了快速跨越成长。
2016年1月,世界500强企业Wipro在新城落户,之后其业务的迅猛发展很快带来了龙头效应。2018年5月,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业企业行业协会(NASSCOM)与大连市合作项目——NASSCOM(大连)IT产业走廊盛大开园,该项目由亿达中国建设运营,规划总面积为40万平方米,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关键设备、高端芯片等产业,开展高端外包及创新型服务。未来3年内,将有不少于30家印度企业入驻。NASSCOM高级总监葛根表示:“我们对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广阔的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服务和优质的园区平台非常满意,期望由此搭建一个中印深度合作的平台。”
如今,以Wipro为代表的世界500强企业,以华宇为代表的IT名企,以正昊源为代表的生物科技类企业,以Goodyear为代表的总部企业以及NASSCOM(大连)IT产业走廊、金融产业园、人力资源产业园等为代表的九大平台园区正在聚合成新的产业格局,广博的行业跨度更让新城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武汉软件新城——亿达中国产城融合首度“发扬光大”
先后成功建设运营大连软件园、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让亿达中国积累了深耕产业地产的经验,凝聚了大批粘性极高的客户,梳理出被实践证明为切实可行的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也给了亿达中国走出大连、布局全国的基础和信心。
江城武汉,湖北省省会,中部地区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科教基地、工业基地,也是中国软件名城。亿达走出大连、布局全国的首个战略布子——武汉软件新城,就坐落在武汉严西湖畔的花山生态新城内。
9月初的武汉花山,山水灵动,风光秀美。作为著名的武汉创建国家软件名城的重要载体,规划中的武汉软件新城已大部建成,呈现出秀丽的新城风貌。记者发现这里与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高度神似。据亿达中国武汉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事实上,这里就是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规划蓝图的升级版。
游走在武汉软件新城街头,道路两旁树影摇曳、绿叶婆娑,十分安静。在这表面的平静之下,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能量与活力呢?带着这个问号,记者一行走进了路边一幢幢错落有致的产业楼。
在武汉软件新城C11栋,记者一行拜访了刚入园4个月的未来组公司,这是一家对武汉软件新城心仪已久,从其他园区跳槽而来的的高科技公司。据了解,未来组专注于3代测序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已成为世界领先3代测序基因组中心。未来组的管理团队表示,入住新的办公空间后,出色的硬环境和优异的软服务让企业更加专注自身发展,为合作伙伴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
在武汉软件新城C20栋,入园不久的武汉安天科技公司被公认为“准独角兽”企业,是国内手机反病毒技术的行业翘楚。安天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基于前期的技术开发成果和市场培育,今年,公司将迎来高速增长。武汉软件新城的软硬条件为公司未来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了解,武汉软件新城已聚集包括IBM、法国阳狮、飞利浦、国家电网等世界500强企业,软通动力、中软国际、文思海辉、明源、安天信息、未来组等软件信息技术类行业百强企业,泰康人寿、华奥安防、湖北工建等上市公司,入园企业人从业员规模突破万人,武汉软件新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入驻企业80%以上为高科技企业,高科技导向性的产业聚集能量日益凸显。于此同时,武汉软件新城出色的软硬件环境吸引了一大批楚才回汉创业。六年来,这里聚集了武汉市“城市合伙人”3人,国家“千人计划”11人,“3551光谷人才计划”15人,湖北省“百人计划”16人,园区人才平均年龄26岁。花山脚下、严西湖畔的武汉软件新城俨然成为一片充满朝气、培育创新的沃土。
如果从业界的角度来审视,可能对武汉软件新城的运营节奏有更为直观的印象:自2012年始,总面积为74万平方米的一、二、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投入使用。目前一、二期已实现满租,三期入驻率超50%。此外,规划建筑面积共50万平方米的四期、五期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从以上骄人业绩我们可以感受到,亿达中国在布子武汉至今的6年时间里,以稳健的推进节奏,出色的运行质量,以及优良的经营业绩,足以成为亿达中国进一步加速全国布局的信心筹码和寄予更高期望的成功样板,更将成为中国“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武汉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