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资产发布2018年中期业绩
主业优势持续巩固 集团协同效率持续提升
作者:
■本报记者朱永康
日前,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18年中期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日益趋严的金融监管环境,信达资产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健经营,聚焦不良资产经营主业,通过持续优化资产结构,提升业务经营能力,保持了经营业绩的总体稳定。截至2018年6月末,公司总资产达146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152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86.2亿元。
积极拓展“大不良”资产经营
主业优势持续巩固
信达资产深耕不良资产经营核心主业,不良资产经营业务规模和利润贡献持续提升,逐步形成了既注重银行端不良资产、又注重企业端不良资产,既注重问题企业并购重组、又注重问题企业救助,既注重参与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又注重支持企业做强主业的“大不良”经营格局。上半年,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收入总额246.9亿元,同比增长40.3%;不良资产经营业务税前利润75.6亿元,同比增长36%。不良资产经营业务税前利润占比达到64%。
收购经营类不良资产(主要来自银行)业务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上半年,新增收购经营类不良资产达458.7亿元,同比增长73.7%,继续保持公开市场领先。同时,加强对资产的分类管理,加快资产周转,有效提高资产处置效率。上半年,收购经营类不良资产处置收益54亿元,同比增长28.2%。
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主要来自非金融企业,同时也有部分来自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立足“问题机构、问题资产”加快转型升级,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上半年,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新增规模488.9亿元,同比增长5.3%;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业务收入91.1亿元,同比增长5.3%。
信达资产围绕拓展“大不良”经营格局,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机遇,积极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业务。其中,淮南矿业项目帮助企业完成主辅业剥离、做强做优主业,实现整体改制,获得了国家相关部委、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截至6月末,公司共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项目11个,债转股落地总金额139.3亿元。同时,加强精细化和专业化运作,努力提升债转股资产价值,上半年债转股资产实现了较好的收益。
信达资产深挖企业重组、破产重整中的特殊机遇业务机会。公司建立了危困企业投资基金,助力解决破产重整企业的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资金难题。基金首期规模100亿元,目前已有若干项目实现投放。
稳步推进资源整合
集团协同效率持续提升
信达资产按照“相对集中、突出主业”原则,夯实集团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上半年,集团内开展各类协同业务规模2362亿元,涉及客户2289户,项目1622个,实现协同业务销售收入总额19.1亿元。南商银行作为集团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注重在产品及客户渠道方面与集团协同,各项业务保持了稳健增长。截至6月末,总资产达367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上半年实现税前利润22.6亿元,同比增长39.7%。
着力强化负债管理
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增强
信达资产创新融资渠道和方式,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首家在上交所完成储架式及出表型ABS发行,上半年发行3期标准化产品,发行规模255.6亿元;顺利完成260亿人民币金融债券和25亿美元债券的发行,资产负债结构匹配度不断提高。信达资产持续加大风险防控力度,完善风险管理责任追究和绩效考核机制,风险管理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各项资本充足率指标满足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15.25%。
展望下半年,信达资产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坚持稳健经营,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打造“专业经营、效率至上、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优势,坚持走“专业信达、效率信达、价值信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具体举措是:拓展“大不良”业务模式,加速传统不良资产业务向质量型转变,综合运用多种业务功能和手段,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优化整合资源,促进子公司特色化、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提高运营效率和协同能力;大力开拓标准化直接融资渠道,完善多元化融资体系;完善业务经营布局和运营机制,建设专业化高素质员工队伍;守住风险底线,有效防控各类风险,确保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