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成本上升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作者: ■刘哲

    2013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一直在2.0%上下波动,物价总体长期保持稳定。近期,人民币贬值、非洲猪瘟袭来、房租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市场通胀预期开始上升,加之外部环境出现明显变化,出口的不确定性提升对于经济造成一定下行压力,部分市场人士由此得出了“经济滞涨”的结论,笔者认为是欠妥的。
    滞涨在宏观经济上的表现是,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但物价却持续上涨。滞涨的内在逻辑有两个,一是石油、钢铁、煤炭等原材料上涨造成供给成本上升,经济总体利润减少,增速放缓;二是,金融过度扩张,货币政策刺激导致流动性过剩,推升用工成本和物价同时上涨,经济总体盈利下降,增速放缓。可见,导致滞涨发生的以上两个因素的本质,都是要素供给成本上升带来物价上涨的同时,也对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当前经济来看,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土地和用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去产能的扩大化确实造成了部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但实际上物价一直保持在2%上下波动,故上游价格上涨并没有带来物价的“涨”。经济上,传统房地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增速放缓的同时,信息、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兴经济依旧保持了较快增长,供给结构持续优化。当前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外部的贸易环境和内部的金融收缩的影响,经济在出口和投资方面面临一定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故导致“滞”的主因并非“涨”,不能从表面上看到了经济和物价的压力,就简单得出滞涨的结论。
    从物价的影响因素来看,当前我国物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猪周期的影响,当前仍处于猪周期的底部,而局部地区爆发的非洲猪瘟,可能会加速猪周期的出清,出清的程度、节奏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还有待观察,其对于物价的影响还需要持续跟踪。
    其实,即使猪周期出现了加速出清和回升的态势,也属于中国小农经济下的正常影响。与美国规模生产不同,中国的生猪养殖还是以中小散户为主,行业集中度低。2017年前十大生猪养殖企业市占率仅为6.86%,而美国的前十大生猪养殖企业市占率高达40%以上。中国的猪肉价格容易受到生猪生长周期的影响,呈现周期性波动,这是由中国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决定的,并不能由此简单判断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和增长潜力。
    虽然“滞涨”的说法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在逻辑上也缺乏依据,但是供给成本上升对于经济负面影响却是值得高度重视的。2018年上半年,受到去产能扩大化造成的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影响,上游传统行业的利润增速较高。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等上游行业利润出现了成倍上涨,但中下游高端制造行业增速大大低于上游能源原材料行业,甚至部分行业还出现了负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利润增速分别出现了-2.3%和-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