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民间投资应减少政府主导
作者:
■周煜祺
近期,金融政策如何发力支持经济稳定增长引发各方关注。
一是8月16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以改革举措破除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障碍,激发经济活力和动力。这是继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之后,国务院再次对促进民间投资领域有关事项作出重要部署。
而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丛亮就曾表示,要在铁路、民航、油气、电信等领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使民间资本能够参与进来。
二是8月18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要求银行不盲目抽贷、断贷,适当提高企业中长期贷款比例,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民营企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同时规范银行贷款行为,要求不得协商约定或强制设定条款进行贷款返存等,此外还提出积极发展消费金融,支持发展消费信贷等九条主要内容。这已是银保监会近期第三次出手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和打通货币传导机制。
国务院和金融监管部门接二连三就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出台政策,是当下稳增长的必要之举。
正如央行在最新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所言,制约经济持续向好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同时也要注意防范短期内需求端“几碰头”可能对经济形成的扰动。
央行所说的“几碰头”一是贸易摩擦造成外需对国内经济带动作用减弱,还会冲击投资者情绪,加剧金融市场波动;二是地方投融资和金融机构行为规范带来短期基建增速下行;三是信用风险暴露,私人部门投资受影响。
鉴于当前经济的现实情况,监管部门“引导”银行进一步放宽融资门槛是势在必行、形势所需。而价格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通胀无忧,这也给经济政策调整提供了应有空间——中国7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1%,虽然维持了小幅上升的势头,但总体仍处于相对温和的区间。而7月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6%,涨幅较上月也有收窄。
从民间投资的分行业来看,民间投资增速持续提升的是农林牧渔、交通运输、教育和文体娱乐,这些行业都有一定的内需驱动特征。但还是有企业抱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从多个方面来看,导致中国经济当前问题的并不是去杠杆,而是因为政府主导的经济力量大幅上升,导致了资金大量流入国企和政府部门,而民企获得资金较少。
虽然今年以来央行通过两次定向降准等举措释放了充裕的流动性,但我国民企信用债融资难依旧。据wind数据统计,7月,发行人为民营企业的短融中票、企业债、公司债合计融资规模分别为358亿元、363亿元,虽较5月市场最为恐慌时的254亿元有所回升,但与3月947亿元、4月663亿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0年改革开放,民营经济贡献了超过70%的就业机会。近十来年,虽然民营经济的规模还在增加,但从产业结构、市场准入、融资环境、对关键市场领域的控制来看,国有经济的实力和影响力在迅速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光有政策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