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不是“国进民退”工具

作者: ■苏培科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次去杆杠竟然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和安全性。
    尤其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竟然出现了大量的违约事件,这一次违约主体主要集中在民营上市公司,国企数量并不多,这是区别于以往几次去杠杆的主要特点。尤其在最近,很多质地还不错的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出现了债务危机,从而使上市公司控股权和股价出现了巨大的波动,毕竟这不是在正常情况下的理性交易,而是迫不得已的被动转让。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是那些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咎由自取和过度高杠杆的结果,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悲哀,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理论上不应该被债务逼上绝路,毕竟上市公司有再融资能力和股权质押、变现的能力,但最终却被逼得强行平仓和在低位转让控股权,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再融资能力的低下,以及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太少,很多都被挤到了P2P和民间借贷,再加上股市低迷和不断创新低,从而让场内场外的股权质押融资纷纷爆仓。
    或许有人指责是上市公司大股东“无股不押”造成的,去杠杆让股权质押风险凸现。其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并无不妥,在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环境下,要想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拿到相对低成本的资金,他们必然要求用流动性较好的资产作为抵押品,于是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就成了融资难、融资贵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因此不能指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行为是罪魁祸首,只是有些大股东将质押获得的资金用于他途,或者进行了周期较长的投资,而大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拿自己的股权质押融资继续发展上市公司相关业务。
    但目前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权质押确实出现了危机,由于股价的持续低迷和下跌,很多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接近平仓线,补仓和按季还息的压力让很多大股东走入了高利贷拆借的死循环。当然,谁也不愿意借高利贷,主要为了避免信用违约和不牵连上市公司,短期拆借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工具。还有部分上市公司去年的质押融资到期后,又面临质押新规,此前的6折质押突然被收缩到3折,借新还旧的循环质押模式玩不转了,而此前高折扣质押获得的资金已被用作上市公司相关的其他投资,尤其在实体经济不景气和资金链收紧的情况下,资金回流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民间高利贷再次盛行,如此高昂的高利息只会让全社会资金链和信用链崩溃。
    今年以来,各类国资公司成为A股公司控制权转让市场重要生力军。据媒体统计,上半年国资拟参与或已完成的控制权交易涉及上市公司16家。从收购方实控人看,3家为国务院国资委,2家为地方政府/机关,2家为中央事业单位,剩下9家为地方国资委。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实际上最近大量民营上市公司都在与国企谈控股权转让和流动性拯救的方案,相信今年年底的数据会很惊人。
    虽然去杠杆主观上没有“国进民退”和打压民营经济的意图,但通过这轮去杠杆的实际运行结果来看,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成了最大的牺牲品。如果对此再不高度重视,民营上市公司大量被国资控股,缺乏激励机制的国有控股机制会让很多上市公司再次失去活力,这轮或许一些国有企业在去杠杆中捡了便宜,但如果经营管理机制不改革的话,国有资本控制的越多,实体经济的活力越弱。因此,去杠杆千万别成了“国进民退”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