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值得有一次壮游
作者:
■黄杰
所谓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壮游路线,需要经过特别策划,并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完成。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与探险也不太相同,壮游者不局限于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间,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世界之大。
“壮游”一词,英文为Grand Tour,指自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贵族子弟,带上家庭教师,进行的一种挑战自我,对话世界的旅行。由于壮游带来的自我成长和改变,也被称之为欧洲精英的成年礼。在中国,自古就有壮游传统。从孔子周游列国到司马迁壮游,从杜甫的自传式诗《壮游诗》,到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都是壮游人生的有真实写照。
父子壮游,受众更明确。主要倡导父子通过壮游的方式,实现共同成长。未来的孩子需要精英教育。这个“精英文化”不是特权阶层的教育,而是区别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后,教会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即拥有独立精神,进行自我对话和引领他人的能力,是精英文化教育想要赋予孩子的,而“父子壮游”就是对接西方精英文化的过程。
父子壮游,倡导高质量的父子陪伴。“带着任务出发,共建父子成长银行”,这是父子壮游的宗旨。即储蓄亲密的亲子关系,面向未来的能力及丰盛的情感。
父子壮游与其他的亲子游学项目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会注重知识的传播,我们更注重平等对话和成长共建。父子壮游是提供一个父子对话和情感沟通的渠道,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一切都是以孩子成长规律和父子成长环境来建设的。
父子壮游提倡构建一种有边界的父子关系和一种“高质量”的父爱,主张父亲角色的回归。这种回归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父亲高大形象,而是父亲在有效的陪伴里赋予孩子自信和勇于挑战的能力,父子壮游试图提供这样一个亲子陪伴、平等沟通的模式,去给想要共同进步的父子们参考学习,让更多的父母意识到亲子陪伴的有效性。
(作者系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江苏省苏中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大运河战略首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