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应达到“三声境界”
作者:
■张连起
201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中央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意见》提出,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对企业家合法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给予更多理解、宽容、帮助。
企业家精神是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良好社会氛围是企业家精神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重要条件。当前,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响应时代召唤,一方面,营造直面困难勇于担当、推动改革敢于突破的氛围,有利于形成崇尚干事、鼓励开拓、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弘扬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热情;另一方面,形成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环境,将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本报评论部特推出系列评论,供读者分享。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为何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突破、作出历史性贡献?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这一种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深化改革与企业家创新创业的关系,饱含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发挥作用的殷切期待。当前,面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亟须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亟须焕发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各类经济主体的创新精神、推出创新举措。群雁高飞头雁领,如果企业家不能充分发挥“头雁效应”,经济发展就会缺乏创新活力。如果社会不能涵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企业家就难以大显身手。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要达到“三声境界”:润物细无声、大音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为什么创新“千曲百转”?因为创新不可预见,过程充满众多不确定性。创新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式创新,一类是颠覆式创新。尤其是颠覆式创新,不仅充满不确定性,而且周期漫长。想一想信息载体的历史演进,从远古的刻石记事,到竹简,到书籍,到微缩胶卷,到当下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信息密度不知提高了多少量级。现在一个晶体管的尺寸,只有一根头发的万分之一,但这还不是极限。这种令人目眩的进步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作用。
创新是企业家活动的典型特征,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以创新为轴心而展开的,它涵盖了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等各个领域的创新生态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家缺乏创新进取精神,企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被淘汰出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就是按照市场和产业的发展方向,优化资源要素的配置,组织生产,开拓市场,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通过创新技术、优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为市场创造价值和满意度。企业家就是创新的探险者、组织者和引领者。尽管人们对企业家精神内涵的具体理解和把握不同,但其核心要义是以创新为底色的开拓、冒险、担当精神,即灵魂是创新。企业家精神是时代精神的表征,是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改革再出发需要企业家,创新发展需要企业家精神。因此,企业家的地位需要更好保护,企业家精神需要更好弘扬,企业家作用需要更好发挥。
企业家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一是发现不均衡,二是创造不均衡。企业家最大的价值功能就在于通过创新打破旧的均衡,建立新的均衡。企业家精神的内在诠释有哪些?就是每个企业家凭借自己的敏锐感知和想象力,判断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尤其表现在这些方面:在不确定性中预测未来、盈利机会的把握、承担风险的勇气、成功的渴望以及坚定的信念。看似寻常最奇崛,诚如容易却艰辛。历经磨难的创新带来利润,不断得到复制和扩大,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而失败的尝试,有时是资源的损耗,有时是身心的涅槃。
润物细无声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的第一境界。
让企业家吃“定心丸”,让企业家精神竞相迸发,关键是营造透明的市场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负担重、内生动力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不同企业在资源获取、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差别待遇……如果企业之间如果缺乏平等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不仅难以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也无法发挥国有企业的创新精神,其结果只会阻碍和抑制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孵化。事实证明,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制度,营造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加快甄别纠正涉企产权冤错案件;致力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努力培育尊重和激励企业家的社会文化氛围,对于企业家而言,是一场“及时雨”,更是“春风化雨”。
大音希声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的第二境界。
只有善待挫折、宽容失败,才能真正鼓励探索、激励成功,才会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特别是在当前企业面临国内外复杂严峻挑战的攻关期,企业家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锐意改革中出现的失误、失败,只要没越过法律法规的界限,就应给予更多理解、宽容和善待。对于企业家冒险、探索中的失误与失败,少一些嘲讽、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有色眼镜”、多一些温暖鼓励;少一些叽叽喳喳、多一些温良敦厚,何愁我们这个社会缺少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此时无声胜有声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的第三境界。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孕育成长需要适宜的土壤、营养与生态环境。要大力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权益,使企业家有财产安全感、有安享创新活动的收益感、有稳定的行为预期感。要大力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激发企业家发现机会、整合资源、重组生产要素的能力以及冒险精神、市场开拓精神和拼搏精神。要废除一切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陈规陋习,让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要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家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建立创业保险、担保和风险分担制度。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形成“诚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制度导向。要树立对企业家的正向激励机制,加强优秀企业家培育,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聚焦问题,弥补短板,完善精准支持政策,推动政策落地实施,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全面提升企业家能力和素质,促其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要建立对企业家的容错帮扶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有为者撑腰。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主体,而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40年的改革开放激活了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有了释放才能、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与自由,让企业家变成了市场经济的促进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创新活动的实践者。今天,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供给测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振兴实体经济,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家要深入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卸除思想负担、聚焦创新创业、矢志民族复兴,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活力,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财政部会计标准战略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