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优势 服务一方百姓
青海江河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改革开放中走出高质稳健的发展之路
作者:
■本报记者田未 通讯员李成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位于祖国西部的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之源”的美誉。大自然在馈赠奇峰秀水的同时,也决定了生活在这片山水之中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青海的矿产、能源、农牧业、旅游等资源发达,一大批民营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在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服务一方百姓。而其中,青海江河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河源”)是其中的佼佼者。
“国家不允许的肯定不会干”
“我们企业的发展原则,一个是量力而行,一个是守住底线。”集团副总裁罗生明说
在西宁,一个叫做“天露”的品牌可谓妇孺皆知。
《青海日报》对此曾有过如下描述:每天早上,被西宁人称为“绿袋子鲜奶”的青海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纯鲜牛奶陆续走进商店,进而端上餐桌……作为一家城市型乳品企业,推出的巴氏消毒鲜牛奶历经几十年发展,已经成为老西宁人的一种消费习惯和消费记忆。
老西宁人的这种“消费习惯和消费记忆”是如何形成的?
“我的工作很简单,凌晨4点钟起床,5点左右到公司库房把200多件鲜牛奶装上车,而后按区域划分到100多家小超市商店,让市民按时喝上新鲜牛奶。这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公司、顾客的负责。”2018年春节前夕,有10多年配送经验的李忠存师傅,在“天露”牛奶仓库中对自己工作做出了这样的描述。
鲜奶配送师傅的敬业与守时,只是一个民营企业专注做好产品全部链条中的最后一环。
不久前,记者来到位于西宁市的青海江河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去寻找这杯满溢“西宁味道”的牛奶背后的故事。
“我们企业的发展原则,一个是量力而行,一个是守住底线。”集团副总裁罗生明说,“量力而行就是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市场的容量来发展,守住底线就是不乱添加,产品的质量标准是要在国家的标准之上。”罗生明介绍,这种发展原则与企业的文化气质相关。“我们是由国有企业改制成民营企业的,做事还保留着国有企业的风格,国家不允许的肯定不会干。”
为了“守住底线、量力而行”的承诺,江河源致力于高质量发展。
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江河源集团旗下的青海天露乳业作为青海省内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品牌,目前,纯牛奶系列产品在省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尤其是区别于全国性大品牌的短保质期保鲜巴氏奶,在青海省更是独此一家,市场占有率达到100%,是一款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公司也逐步将战略重点转移到该产品,开展了鲜奶订购和送奶入户的业务,使经营步入一个稳定高速的发展阶段。
江河源巴氏奶来自天露高原特色牧场,该牧场分布在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富硒地带——贵德、乐都,以自产的饲料和牧场特有的含硒牧草喂养奶牛,从源头保证了奶源的品质。
然而,巴氏鲜奶保质期只有短短的48小时,运输距离限制了它的辐射范围。于是便有了江河源的巴氏奶“保鲜六小时”。即天露乳业乐都、贵德牧场机械化挤奶送达西宁厂区不超过六小时(乐都-西宁80公里以内,车程1.5小时;贵德-西宁130公里以内,车程3小时),最大可能保存了牛奶的生物活性。对巴氏鲜奶而言,乳品企业必须要有完整的冷链配送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鲜奶本身的营养和口感,而天露乳业实现了全程2℃-6℃冷链储存运输。
这也意味着,牧场早上挤的牛奶中午就能端上市民的餐桌。质量高、服务优,这一杯奶,西宁老百姓信得过。
目前,天露乳业1/3的产量都是巴氏鲜奶。这是江河源集团明晰企业定位,在多年摸索实践中得出的结果,更是“量力而行、守住底线”的原则从未动摇的结果。
两轮驱动稳健发展
在立足传统产业的同时,近些年来,江河源朝着新兴产业迈进,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江河源集团的发展依托青海的资源优势,拥有天露乳业公司、青海江河源农牧科技公司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2家,是青海省最大的专业化饲料加工企业和最大的油菜籽加工企业。
乳业、油脂、食品、饲料加工是其传统产业的四大板块。
罗生明介绍,在2010年之前,农业产业化速度很快,整个行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但在另一方面,市场自身调控会有失灵的时候,造成了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等问题,使很多企业的发展不能为继,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也不能保证。在全国乳制品市场消费低迷,各品牌竞相以降价、买赠等促销手段抢占市场份额,进口奶粉对国内乳制品行业冲击的严峻局面下,江河源集团不断创新开发和延伸终端市场,结合市场需求,研发出的“天露纯之道”“天露巴氏纯鲜牛奶”等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在立足传统产业的同时,近些年来,江河源朝着新兴产业迈进,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据了解,江河源集团自2011年开始培育新兴产业,目前有房地产、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旅游文化等板块。如今,企业发展在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两轮驱动,发展较为稳健。
“如果没有新兴产业这一块的话,我们可能会与其他很多企业一样,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罗生明说,正是由于传统产业的积累,新兴产业才有了发展的基础,而等到新兴产业做出规模之后,又能反过来支持传统产业。这样一来,江河源才能在整个大行业的调整时期保持着自己的发展速度。
罗生明也道出了农业产业的一些共同困境:发展的后劲不足、投入不够。“发达国家农业的投入和补助比我们国家要多,希望我们国家能够进一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为涉及农口产业的民企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
他以乳制品行业为例来说明问题:“我国进口奶粉的关税在15%左右,而其他国家在50%左右。本身我们在发展奶粉和奶业方面存在着资源短缺和技术不足的问题,全部放开的话,国内的奶业受到的冲击很大。”
在罗生明看来,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红利促进了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进入了一个需要更多政策支持的阶段,“我们进一步的开放,需要配套的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到位。”
传承红色基因回馈家乡父老
感恩时代,感恩人民。江河源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回馈父老乡亲,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道路
江河源的企业文化中,包含着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走进集团总部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企业党建活动的风采展示墙。据了解,员工中党员人数达到了三分之一。
企业发展了,员工的生活越来越好,罗生明将其归功于政策的伟大。他说,改革开放之后,竞争自由了,这对于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最重要的。此外,人的自由增强了物流、人才的流动性,有利于企业把技术和人才进行整合。另外,政府强有力的推动、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保障了发展的可能性。
“十四亿人口吃饭能保障、社会能稳定,经济能持续发展,这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政党。就我自身的经历而言,从大学毕业到现在,经历了改革以来的起起伏伏,也深刻感知到,我们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和强大的政党,是非常幸运的。”罗生明这样感慨。
感恩时代,感恩人民。江河源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回馈父老乡亲,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道路。
青海省贵德县是一个重要试点。江河源集团在贵德县木干村建了6个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与江仓麻村联合建立养殖规模达2000头的现代化良种奶牛示范养殖场。目前,对6个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1226户贫困户,每年发放120万元,平均每年每户发放979元;同时企业招聘当地贫困户53人到奶牛场务工,每人每月收入2400元,扶贫效果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优质饲草,解放农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江河源集团已在贵德县江仓麻村等地流转土地5000余亩,建立标准化优质饲草种植基地,流转期限10年,涉及1696户贫困户。企业支付土地流转费每年每亩地460元,每三年在原来基础上按6%递增,每年发放460万元,每户每年受益2712元,1696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费连续受益,解放出来的农民劳动力可进城务工,多渠道创收。
在今年的青洽会上,刚刚签订的海东工业园区粮油、食品、饲料等加工综合园区建设项目,也将成为一个产业扶贫、造福一方的典型。项目预计建成占地175.8亩的集粮油、食品、饲料等加工、物流、仓储及城市配送一体综合园区1处,加工设备选用全国最先进的生产线、工艺设备和生产技术。预计可带动青海省30万户油料种植农户,每年让利农民新增纯收入2100万元;直接新增就业岗位850个以上,间接带动就业6000人以上;另外,粮油园区的建设,也将对带动当地服务业、餐饮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于稳健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在保质的前提下锐意创新。江河源集团的发展,也在一个侧面诠释了改革开放之中青海人民敦厚广博、不断进取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