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集团的扶贫密码

作者: ■本报记者章勇

    “直接对接国家和省级20个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945户,现已有617户实现脱贫,资助贫困学生1830多名,已完成学业763名,毕业先后来集团工作和实习的有200多名。”
    “成立绿豆、荞麦、大豆等专业合作社31个,实施实体项目20多个,吸收12000多户农户加盟,已带动超过23000多户农民发展杂粮类生产,育种基地3000多亩,示范种植基地31000多亩,发展养殖大户510多户,庭院经济示范户470多户,年/户均增收超过2900元。”
    这是截止2018年6月30日开源集团交出的扶贫成绩单。
    2006年以来,开源集团积极参与“扶贫攻坚战”,扎实开展“万企帮万村”工程和“三个一”行动,公司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以旱杂粮产业为支撑,注重结合产业发展、整合农村优势资源、多方位立体突进,全面助力产业扶贫,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 重点落实产业帮扶
    据了解,开源·浏阳河集团是股份制民营企业集团,下属15家分子公司、3个文化团体和2个农业科研单位,业务涉及现代农业、房地产、酒店、文化产业等领域,集团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
    浏阳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开源集团全子公司、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成功登陆“新三板”,为“中国旱杂粮第一股”、全国旱杂粮产业“六强”企业,并且作为开源集团扶贫先锋军征战各个扶贫战场。
    2017年来,浏阳河集团积极响应湖南省委统战部“凝心聚力十三五”,积极投身“脱贫攻坚”。重点对接20个村,每村实施一个扶贫项目,帮助3000户左右建档立卡贫困户。集团一直将致富思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回报社会作为报效党、祖国和人民的自觉行动。
    自2006年起,集团将扶贫帮困重点放在武陵山集中连片区域,以旱杂粮为产业,以自然村为单位,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党建互帮为保障,以互利双赢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农业龙头企业参与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产业帮扶模式,促进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致富,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几年来,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2.1亿多元,实施实体(项目)20多个,组建专业合作社30个,覆盖和带动武陵山片区中的12县31个村近两万多农户,户均年增收2800元以上。同时,公司也实现持续发展,集团产值、税收、员工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5%、30%、25%,现代农业特别是旱杂粮产业成为集团公司战略核心和极具竞争力产业。
    开源集团总结出了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系列举措。首先是把村部党员学习室建成一流的党员活动学习室;保证村集体经济的收益每年不低于5万元;根据村里75户建档立卡贫苦户实际情况,发展种、养殖产业;帮助建设好村容村貌,改善好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村里农副产品的收购力度,为老百姓多创效益。
    整合资源建立帮扶标准
    开源集团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注重结合产业发展、整合农村优势资源、以旱杂粮产业项目为主攻方向,多方位立体突进,全面助力产业扶贫,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以党建工作作为切入点,创新“党建互帮”模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和产业品牌升级。集团每年帮扶党建与文明建设扶助经费15000至20000元。帮助其建立或完善农村远程教育活动室,集团党委各党支部与帮扶村党支部“结对互帮互助”,推进村企党建“双赢”局面。
    发展村集体经济,由村支两委组织老百姓直接加工农产品,产品由集团以略高于市场价5%之内进行收购,此项每年确保纯收入3-5万元。
    由村支两委在村里加大管理与宣传力度,大力发展旱杂粮生产,从每年收购的旱杂粮产品总值中按5%-10%奖励提成,作为村集体经济来源之一,确保逐年增收4-5万元。
    发展旱杂粮生产,创浏阳河集团旱杂粮产业扶贫品牌。
    实施旱杂粮作物种植产业的村,每村种植面积在面积400亩左右,每年产值达100万元左右,利润20万元左右。
    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但人品好、种植积极性高的老百姓给予发放一定的生产启动资金(两千元至三千元每户),年底在收购的产品中给予扣除。
    在村里大力发展旱杂粮种植大户、水稻种植示范大户,并授牌到户、以点带面。
    做好村里10至15户贫困户和10至15名贫困学生的援助工作(每人每年资助不低于600元)。
    为提高村支两委的工作积极性,将村支书与村主任作为今后工作联系人,每月发放200至300元的工作补助。
    组织湖南旱杂粮商会会员单位积极参加,进一步创新产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和带领商会会员单位深度参与科技扶贫(每年不少于200人/次科技人员下乡)、教育扶贫(培训人数不低于2000人/次)、智力扶贫(下派科技人员不少于100人/次),探索出一条民营机制行业商协会参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新途径。
    形成良好的帮扶模式
    集团在长期的产业帮扶过程中,形成村企合作、共同发展五种模式。
    一是共同组建农业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模式。集团以资金、技术和管理入股,村委会和村民以土地入股,共同成立“农业公司”这个利益共同体。
    二是以合作社为纽带,形成产业带动发展的模式。自2005年来,集团以“五统一”(统一发放作物种子、统一组织技术培训、统一制定生产标准、统一生产技术服务、统一收购农业产品),与农民形成良好经济合作关系,既稳定了集团产业发展,又带动农民发展生产。
    三是集中投资建设产业园区,形成示范带动的模式。
    四是以党建互帮互助为切入点,形成帮助村级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先后与36个村党支部结成党建互帮共建对子,每年资助党建经费15000元至20000元用于支持建立党员学习室、党员活动室。
    五是扶贫帮困,形成光彩事业重点帮扶的模式。在中央统战部光彩基金及省委统战部、省湘商公益基金的指导支持下,成立了初始资金各为100万元的“感恩慈善基金”和“党员奉献基金”。
    近年来,按照“集团产业发展到哪里、村企对接项目实施到哪里、光彩事业延伸到哪里”延续帮扶模式,实施“2分钱感恩”工程:集团“神豆”“神洲杂粮”系列产品每销售一件(一份、一瓶)产品提取2分钱,用于光彩事业。
    集团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务院扶贫办和全国工商联重点联系企业”“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集体”“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定点扶贫先进集体”“招工扶贫先进企业”及湖南省“文明单位”“最受尊重的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单位”“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