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建议
作者:
■刘智萌
2016年以来,伴随“共享经济”“新零售”等概念的兴起和发展,无人货架业务也在较短时间内经历了从萌芽到爆发式增长再到重整优化的发展历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整体来看,无人货架行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但仍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推动消费创新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无人货架的六个特点
无人货架业务主要针对写字楼等相对封闭的商务区域,通过放置货架、冰柜、货柜等开放式机具提供零食、饮料等日用品,满足即时消费需求的零售模式。
笔者认为,无人货架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货架开放性。与自动售卖机的封闭式机具不同,无人货架一般都为开放式,无人值守,且不上锁,消费者可自行取货;二是场景封闭性。货架的开放性使得场景需要一定的封闭性才能降低货损率。无人货架主要布置在写字楼等人流相对稳定、场景相对封闭的办公区域;三是支付自觉性。与先付款后取货的传统交易方式不同,无人货架主要通过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方式自主支付,高度依靠客户的自觉性;四是客户特殊性。用户集中在25-45岁的白领群体。此类用户由于加班较多、生活习惯等原因,对零食、快食等产品的需求度较高,同时对移动支付等模式的接受能力较强;五是服务便捷性。时间方面,可解决电商、外卖的配送周期问题和便利店的营业时间问题,实现24小时即时服务。距离方面,可解决线下零售外出购物的不方便,实现“触手可得”,充分满足消费者的碎片化、即时性购物需求;六是易复制性。自动售货机单个铺设成本在1-1.5万元之间,成本较高。而无人货架大多采用简易货架+二维码支付模式,发展初期一般无需支付场地租金,单个铺设成本在200-300元。无论从硬件还是技术来讲门槛都相对较低,缺乏有效的竞争壁垒,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
行业发展三阶段
无人货架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国外看,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人货架尚不常见。如谷歌两位前员工曾获得250万美金创业“酒窖智能无人货架”项目,但未获成功。从国内看,中国的无人货架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创新较为活跃。具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016年为行业萌芽阶段。2016年,小e微店、领蛙等少数几家公司开始试水无人货架业务,成为中国无人货架行业的“先行者”。但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探索为主,尚未引起太多社会关注。2016年末,马云在业内率先提出新零售概念。新零售以“线上+线下+物流”为核心,旨在实现互联网平台与实体零售的整合、优化和升级。此后,以无人店、无人货架为代表的无人零售业态作为新零售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进入投资者视线。
2017年为爆发式增长阶段。尤其是2017年下半年,大量创业者和行业巨头入局,使得无人货架成为投资风口。仅2017年的第4季度,无人货架就引入了50余个商家,融资超过30亿元。阿里、腾讯、猎豹、京东、顺丰、苏宁等行业巨头均已通过不同方式进入无人货架市场。
2018年以来为行业重整阶段。在经历了2017年的快速扩张后,无人货架在2018年初进入行业重整阶段。一方面,多家企业出现撤销货架、资金断裂、裁员、倒闭等情况;另一方面,部分企业无人货架业务发展势头相对较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或实现兼并重组的案例不断出现。例如,2018年1月,便利蜂宣布完成对领蛙数千万元的战略投资并控股。这是无人货架行业在狂飙突进大半年后首次重大整合,市场分化格局逐步呈现。
纵观无人货架行业的发展现状。从市场主体看,以初创企业和相关行业巨头为主。目前无人货架行业市场主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从无人货架起家的初创企业,如“领蛙”“小e微店”“果小美”等。此类创业企业背后往往需要风险资本的大力支持,一旦短期盈利不及预期,风险资本后续投资难以跟进,则容易出现资金断裂,成为被收购兼并的对象;二是电商、快递、外卖、连锁便利店等具有一定行业相关性的企业通过控股、新建子公司或业务板块等方式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切入无人货架业务。例如,电商领域的京东推出了“京东到家GO”、苏宁易购推出了“苏宁小店”;快递领域的顺丰推出了“丰e足食”;外卖领域的饿了么推出了“饿了么NOW”;连锁便利店领域的便利蜂等。此类企业多属于行业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相关的供应链资源,能够发挥一定的内部协同作用。
从供货配送看,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便利店+前置仓模式。便利店仓店一体,支撑仓储、门店、物流等多项功能,无人货架可以起到延伸用户触点、强化品牌效应等作用,与便利店发挥协同效应。便利蜂就是此类模式的典型;二是自建前置仓+卡车巡游模式。一般由租赁的小卡车加上补货人员,在不同点位之间巡游,逐个点位补货。这种模式补货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但也是市场上较为常见的无人货架配送模式;三是配货车+快递或外卖配送模式。配货车到达指定地点后,快递或外卖配送人员分头配送补货。跟卡车巡游模式相比,这相当于将配送系统变为放射状,补货车单次停车能够辐射的点位数量大幅提升。快递或外卖企业推出的无人货架业务往往采用此种模式,如“饿了么NOW”。
此外,盈利模式同质性较强,个别企业实现区域性盈利。从整体上看,主要的盈利模式有3种。一是自营交易价差。即通过线下、线上自营商品的低买高卖实现价差收入;二是联营抽佣。无人货架主要发挥平台作用,抽取一定比例的销售额作为佣金,货源、损耗均由品牌联营方提供或承担;三是广告收入。无人货架客群的稳定性和特殊性使其成为部分商家实现精准化广告投放的目标群体。例如,无人货架可以为商家制作主题皮肤来推广产品。盈利情况方面,从公开资料来看,大部分商家尚处于亏损状态,仅个别企业实现区域性盈利。例如,“饿了么NOW”于2018年2月对外宣布首个入驻城市上海已经实现运营盈利。
未来往哪里去
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后,无人货架业务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行业整体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从“跑马圈地”向“精细化”运营转变。在无人货架市场发展初期,由于铺设成本较低,商家往往通过点位的快速扩张抢占市场,对点位质量的把控却不够到位,而资本的追逐则使得“跑马圈地”现象进一步加剧。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前期盲目追求点位数量、忽略点位质量和营运效率的商家逐渐陷入资金困境。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向“精细化”运营转变,更加注重供应链改善、货损控制、商品优化及用户体验提升,对点位的选择亦更加审慎。
二是从传统简易货架向智能化升级。跟传统简易货架相比,智能货柜具有通电、在线的特点,购物流程一般为扫码开门、选购商品后关门、通过重力感应技术实现自动结算。其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是自动结算有利于控制货损率,并使得交易流程更加简便;二是运营方能实时掌握每个点位的库存、销售量等信息,上货将更具针对性,补货也能更加精准、及时。便利蜂市场试验显示,智能货柜平均单日销售额能提升50%左右,90%的货损能得到控制。
三是从单一的线下业务向线上线下协同转型。受场地限制,无人货架商品数量往往较为有限,但无人货架用户具有频次高、粘性高的特点,有利于将用户从线下引流到线上。
尽管无人货架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乱象和问题,但作为新零售的重要业态,无人货架是从需求角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尝试,有利于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创新升级。在宏观政策、行业发展、企业运营等层面,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资本市场、企业商家、消费者等共同努力,推动无人货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宏观政策层面,加快推进无人零售领域行业规范的制定与落地,进一步完善行业发展政策体系,为无人货架业务的长期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是行业发展层面,加大无人货架业务宣传推广力度,提升社会认知度;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整治市场恶意竞争行为,推动行业有序健康发展;促进智能货柜、风险识别等方面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提升无人货架行业的智能化水平;支持优势互补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发挥行业协同效应,实现行业的优化重组。
三是企业运营层面,更加注重点位选择的质量和效果,注重规模扩张与运营效率的平衡问题,选择具备一定规模、员工数量相对稳定、人员流动相对较小的优质点位,适时向更多二、三线城市发展;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在货品选择、供应链等关键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基于大数据产生的用户画像实现精准投放,增加客户粘性;加大业务创新,拓宽收入来源,进一步发挥品牌推广作用,发挥线上线下协同效应,并适时向生鲜、加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