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机器人谋变记者行业

作者: ■本报记者黄涛

    7月2日下午3点多,在北京朝外SOHO附近的星巴克,郑海涛刚从廊坊日报社如约赶过来。
    他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写着的职位是:深圳市智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据了解,郑海涛是深圳市第一批回国“孔雀人才”,当年在韩国首尔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就已经开始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钻研,目前专攻智能语义的学习研究和开发应用已超过10年。在国际权威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包括SCI权威期刊检索论文15篇。
    无论是在人工智能深耕十余年的时间长度,还是权威期刊50多篇的论文数量,对于一个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来说,着实可以“卖弄”一番。但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郑海涛并未刻意提及学术背景,聊的更多的是人工智能带给媒体和社会的应用场景,以及自身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与知识快速消费的年代,财经媒体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或摘编。相比较机器而言,人的效率就显得比较低,成本也更高。”郑海涛告诉记者,人工智能的出现,让媒体从业者从过去那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释放到更有创造力的内容生产上。
    他对记者、编辑这两个职业研究很透。郑海涛说,写作机器人的背后,是AI算法和大数据的支撑。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素材的收集、整理、排版、成文和分发,而且Giiso以智能语义和知识图谱两大核心技术使得机器在理解人类表达语义的基础上,把非结构化数据转化成机器可以理解的结构化知识,并不断深度学习和提升,从而实现了机器写作和机器编辑。
    对自己研发的产品,郑海涛很是自信:“智搜Giiso是中国首家商业化新闻机器人产品的企业。”
    讲起他现在所从事的事业,理工科出身的郑海涛思维缜密,拿起手机打开APP就开始滔滔不绝。
    “我们所研发的智搜Giiso能一次性采集数千个云数据源;每3秒自动完成一次相关内容聚合;每小时筛选50000+篇,每天自动更新500篇以上;每周7乘24小时不间断追踪,一年365天不放假不休息;每一条资讯,都跟人类输入的精准匹配,并有相关海量优质资讯;每一次的分发,都是基于用户画像,给每人提供个性化场景阅读;通过内容生产分发,来缔造智能时代更为优质高效的传播效能。”
    当记者对他的“鼓吹”产生质疑时,他像一个学者在不厌其烦的指导学生,但更像一个技术销售人员,用手机演示来证明其产品技术有多厉害,直到打消所有疑虑,才会进入另一个话题。
    谈起合作方,郑海涛有些得意。他告诉记者,“目前已经与深圳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时代传媒集团、看财经、途牛网、康康在线等国内数千家主流媒体及企业进行合作。”
    “我知道,编辑主要工作时间耗在收集、整理、排版等这些繁琐的工作流程上,智搜Giiso写稿机器人可以更高效率帮到你们,”郑海涛说,写作机器人相当于助理编辑,助推你们转型升级。
    当记者问道,你们既然这么厉害,还需要我今天采访干嘛,郑海涛坦言,没有底层大数据支撑的写作机器人,目前还做不到“无中生有”。
    不过,他预测,随着人们对AI认可度越来越高,机器人写作产业化已经到来,“最可能爆发的是媒体和金融两个行业”。
    “资讯不值钱,情报值钱,情报是做决策的依据”郑海涛说,分析撰写商业情报也将是他们公司未来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