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即将召开

十年探索绿色发展成果显著

作者: ■本报记者管弦见习记者兴云

    7月2日下午,随着十大主题论坛之一的“智库建设与绿色发展”和“智库建设与绿色发展”主题论坛新闻通气会的先后登场,将于7月6日举办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已进入倒计时阶段。这是今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后的首次论坛,又恰逢举办十周年,论坛年会的成果与未来方向格外引人关注。
    十年磨一剑
    “十年来,论坛不仅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同时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知名品牌、著名平台”。此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长章新胜表示,“作为中国生态文明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论坛年会将更加致力于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2018年是该论坛创办十周年,也是论坛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的第五年。届时,全球及国内政商领袖和专家学者将齐聚贵阳,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围绕创新发展与绿色转型、环境与健康、绿色发展统计、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绿色产业与乡村振兴等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从2009年到2018年,作为中国生态文明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应势而生、顺势而为,展现了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务实行动。十年间,促进了国际与国内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广泛交流和务实合作,为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在宣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经验、成就和服务国内发展大局及整体外交工作方面地位也日益显著。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贵州省为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借鉴国内外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打造对外交流合作平台,2008年开始谋划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2009年,会议达成了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具有积极意义的《贵阳共识》。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以“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为主题,与会者围绕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突出讨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探讨绿色就业、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运输、绿色贸易等前瞻性问题,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发表的《2010贵阳共识》强调,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后危机时代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不仅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而且要作为一种行动指南,作为一种道德标准,把科学的、生态的、绿色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转变为实际行动。
    2011年,会议在原有的教育论坛、科学论坛、技术论坛等分论坛的基础上,举办了11个专题论坛和展览、明星公益活动等30余项系列活动。会议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是核心,企业是关键,科技是先导,教育是根本,传媒是催化剂,社会是基石的理念。2012年,会议通过了《2012贵阳共识》,一致认为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对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未来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方向,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3年起,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论坛。论坛年会主题为“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和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2014年,论坛以“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架构和路径选择”为主题。40场主题论坛从经济、社会、人文、教育等不同视角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取得了许多开创性、前瞻性、引领性成果。
    2015年,围绕全球新的发展议程下的绿色增长与国际合作,凝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深入探讨如何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从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2016年,发布《贵阳共识》,在加快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构建有利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再次落地生根。
    2017年论坛围绕生态文明试验区、森林保护、绿色金融、食品安全、绿色采购、绿色校园和全球气候治理等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同时,贵州省各牵头部门还将开展“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和“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攻略”等涉及10个领域的10个配套活动开展。会议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倡议,形成了一系列务实的具体成果,会议前后,同步举行了“贵州生态日”系列活动。
    贵州实践
    “贵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在加快发展中积极保护,在积极保护中加快发展,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此前在京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副省长卢雍政从持续用力筑牢绿色屏障、与时俱进完善绿色制度、久久为功培育绿色文化、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因势利导建造绿色家园等五个“绿色”入手,重点介绍了贵州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具体情况。卢雍政说,“通过积极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越守越牢,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
    据了解,贵州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大生态战略行动为基本方略,“五个绿色”为基本路径,“五个结合”为重要支撑的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新格局。
    聚焦全面落实“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先后出台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加快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工程。
    深化生态文明重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率先出台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颁布实施30余部配套法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专门机构达108个,资源环境司法机构实现全覆盖。严格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取消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0个县GDP考核;对各市(州)党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开展评价考核;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
    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将每年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举办了“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动。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博士、硕士授权点达20个。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1个、生态县2个、生态乡镇56个、生态村14个,省级生态县7个、生态乡镇374个、生态村515个。
    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出台《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加快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2017年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推进绿色改造提升,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实施“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工程,2017年引进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项目400个,改造企业1597户、项目1643个。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全省大数据相关企业达8900余户,2017年数字经济增长37.2%,居全国第一位。
    加强规划引领,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城镇规划编制,30%的县(区、市)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打造绿色城镇,安顺市、遵义市建设全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市(州)中心城市和经济强县均建设了两期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建设美丽乡村,组织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启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新农村环境治理“百乡千村”建设项目100个,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点157个、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省级示范点192个。
    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连续7年、28个季度居全国前3位。同时,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3%,市(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6%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优良,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居全国第二位。
    近日,该省发布《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效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等,红线面积45900.7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6.06%。根据要求,贵州生态保护红线格局为“一区三带多点”:“一区”即武陵山-月亮山区,主要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源涵养;“三带”即乌蒙山-苗岭生态带、大娄山-赤水河中上游生态带和南盘江-红水河流域生态带,主要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多点”即各类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和其他保护地。同时,贵州还明确了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等5大类,共涉及14个片区。
    《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指出,贵州作为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和西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
    (图)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前所未有的重视,贵州玉屏采取“领导重视、部门联动、群众监督、社会参与”的有效环保模式,如今该县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姚祖告/摄
>>延伸阅读
十大主题论坛信息密集发布
    连日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密集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十大主题论坛发布相关信息。
    据了解,十大主题论坛包括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发展与绿色转型、智库建设与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统计、绿色产业与乡村振兴、绿色循环城市创建等,论坛的主题和内容全面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据悉,本届论坛年会将更加注重通过数据、指标、报告发布等形式展现影响力、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将发布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全球报告2017”、“一带一路生态文明评级报告”等一批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标志性的成果。高端智库建设方面,本届论坛年会坚持“论”要高得上去、“干”要实得下来相结合的原则,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外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深度讲解,并发起成立“中国(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等。同时,论坛年会将更加注重务实合作,加强企业与地方合作,力争签署重要合作协议、落地重大产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