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放宽外资市场主动权
作者:
■何翠云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6月28日发布,这是我国首次就这一问题发表白皮书。全文约1.2万字的白皮书,主要包括中国切实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中国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世界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积极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内容。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在22个领域推出新一轮开放措施。
有专家称,此举兑现了中国履行扩大开放的承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贸易是经济增长之引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之道路。在全球贸易增速低迷、跨国投资越来越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当下,中国提倡贸易自由化并不断放宽市场准入,有其积极意义。
毋庸置疑,外资对我国经济起到多方面的促进作用。比如,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再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料显示,外资中近70%的资金投向第二产业,近30%投向第三产业,投向第一产业尚不足2%。与此同时,促使企业或通过技术贸易的形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促使企业学习外企的先进管理方式与制度,并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就业。
的确,中国不断开放市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渐被外资所青睐。今年1月至5月,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增长显著。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对华实际投入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3.9%、66.9%、5.1%、16.3%和56.9%。中国美国商会《2018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约60%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74%的会员企业计划于2018年扩大在华投资。
此次修订负面清单,再次大幅放宽外资市场准入,不仅取消了汽车、飞机、船舶等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还在金融、运输等服务业及农业等领域进一步开放。
服务业开放是本次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领域,取消银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的外资股比放宽至51%,并于2021年取消金融领域所有外资股比限制。
制造业是我国开放最早的领域,也是市场竞争最充分的领域。新版负面清单基本放开了制造业。汽车行业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船舶行业取消外资限制,包括设计、制造、修理各环节。飞机行业取消外资限制,包括干线飞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直升机、无人机、浮空器等各类型。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有观点称,“外资开大门就是改革踩油门”。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这类观点。其实中国改革核心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改革开放前,社会普遍面临的是穿衣吃饭衣食住行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的目的无疑正是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改革开放仍须直面当前主要的社会问题与矛盾并加以解决,恪守改革的核心灵魂,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任何事物都是利弊相生,对外开放也是如此。我们在看到外资对经济积极一面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并谨防其消极的一面。的确,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无疑会倒逼国内企业不断提升自我的竞争能力。前不久新能源行业停止补贴等政策也反应出政府倒逼企业增强内功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决心。但事实上,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经过激烈竞争之后,往往结果是外资通过合资收购国内知名企业,以致国内知名商标消失,我国自主品牌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受到消极影响。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存在的限制性商业措施,滥用市场垄断力量,出现反竞争行为,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有待解决的问题。
值得引起普遍关注的教训是,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过度给予外商优惠措施,大量土地浪费,税收减免过多,甚至降低环境保护标准,导致引资成本过高。特别是资源型外资企业,其导致的结果则是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这种问题的存在,让人不得不忧虑此次修订负面清单对农业、种业、资源、能源的准入放开。据了解,在农业领域,取消小麦、玉米之外农作物种子生产外资限制;在能源领域,取消特殊稀缺煤类开采外资限制;在资源领域,取消石墨开采、稀土冶炼分离、钨冶炼外资限制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外资开放仍求真务实,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应谨防其消极的一面。要用科学的、发展的思维去审视外资开放行为,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